在明朝历史上,提起那些让人意难平的人物,于谦一定榜上有名。许多人替他惋惜,觉得这个坚守北平、拯救社稷的忠臣,不该死在朱祁镇的刀下。
但换个角度,如果从朱祁镇本人的立场去看,再他复位后,于谦几乎是必须清除的隐患。
一、土木堡之变
1449年,年轻的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举国震动。就在所有人不知所措时,于谦站了出来。
他一方面迅速调集勤王兵,布防京城,在九门之外摆下22万大军,还配备火器数十万。
另一方面,他与孙太后合谋,让朱祁钰从监国迅速升级为皇帝,景泰政权不到一个月便稳稳落地。
也就是说,在朱祁镇还在瓦剌大营发愁如何回家时,他在大明的“皇帝身份”已经被废掉了。这一切,是于谦策划推动的。
从这一刻开始,于谦对朱祁镇来说,不再只是大臣,而是亲手把他推下皇位的“罪魁祸首”。
二、京师保卫战
当瓦剌人押着朱祁镇来到北京城下时,他们以为这是制胜的筹码,毕竟手里有明朝的皇帝。
可于谦却冷冷一挥手,下令火炮齐发,轰得也先措手不及。
据记载,光彰义门一役就消耗火药二十万斤。于谦完全无视朱祁镇的安危,大炮轰得离俘虏营地不远。
从国家的角度,这是大义,是冷静果断的军事决策;但从朱祁镇个人的角度,这就是致命的羞辱:自己还活着,却成了“可以牺牲掉的皇帝”。
想象一下,当年在瓦剌军营里,朱祁镇该是多么心寒?
三、支持朱祁钰废立太子
景泰三年,朱祁钰想废掉朱祁镇之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亲儿子。朝堂争议很大,所有人都看着于谦的态度。
结果,于谦只轻飘飘说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这等于赤裸裸地表态支持景泰帝换太子。
对于朱祁镇而言,这一刀比大炮更狠,不仅自己被逼做太上皇,连儿子的皇位继承权都要被砍掉,而于谦就是推手之一。
于是,历史留下了这样一个悖论,于谦的所有选择,从国家大义上看或许正确,但放在朱祁镇个人角度,都是一次次的背叛和羞辱。
四、夺门之变之后的清算
1457年,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回皇位。
他心里最清楚,阻挡自己复辟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当年“立弟废兄、炮轰太上皇、支持废储”的于谦。
所以,在重新掌权的第一时间,朱祁镇就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于谦处死。
无论历史怎样评判,这在后人看来,既是清算旧怨,也是巩固皇权的必要举措。
于谦是明朝少有的真正忠臣,他守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江山。
但在朱祁镇的眼中,于谦却是那个抛弃自己、剥夺皇位、甚至威胁皇权的政敌。
忠臣与君王的立场彻底错位,于谦的死,从国家层面看是悲剧,从权力逻辑看却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