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三国,咱们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肯定是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顶级谋士。比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奇谋百出的郭嘉,还有深谋远虑的贾诩,这些人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他们的智慧光环可以说照亮了整个三国时代。
但是,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有“神队友”,自然也少不了“猪队友”。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同样也存在一些专门给主公“挖坑”的谋士。他们身居高位,看似为主公出谋划策,实际上却屡出馊主意,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可以说是三国谋士圈里的一个“反面教材”,他就是郭图。这个人一生效忠过三位主公,但这三位主公的结局一个比一个凄惨,可以说,郭图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专业坑主公”。
故事得从郭图的职业生涯起点说起。他最早的主公,是当时的冀州牧韩馥。韩馥这个人,虽然身居要职,地盘富庶,但他性格懦弱,没什么主见,是个典型的“老好人”领导。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乱世,这样的性格无疑是致命的。
当时,北方的袁绍正琢磨着怎么扩大自己的地盘,富饶的冀州自然成了他的首要目标。直接动手抢吧,名声不好听,也容易遭到激烈抵抗。这时候,作为韩馥部下的郭图,心思就活络起来了。他没有想着如何帮助自己的主公巩固地盘,抵御外敌,反而和荀谌等人一起,掉头去劝说韩馥,让他主动把冀州让给袁绍。
郭图给出的理由听起来还挺“高大上”,他说袁绍是英雄豪杰,把冀州让给他,既能保全自己,又能结交强援,简直是一举两得。韩馥本来就没什么主心骨,被郭图这么一通忽悠,居然真的信了,拱手就把自己的根据地送了出去。
结果呢?袁绍顺利接管冀州后,韩馥的地位变得无比尴尬。他名义上还是个大官,实际上已经成了寄人篱下的空壳子。他每天看着袁绍的脸色过日子,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悔恨。最终,这位曾经的一方诸侯,在无尽的猜疑和惊恐中,选择了自尽了断。郭图的第一次“献策”,就成功地让自己的第一位主公家破人亡,而他自己,则顺利地跳槽到了新老板袁绍的麾下,开启了他“坑人事业”的新篇章。
跟了袁绍之后,郭图的舞台更大了,他也迎来了自己“坑人事业”的巅峰期。袁绍当时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可以说,他当时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人。
然而,郭图的存在,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步步把袁氏集团引向了深渊。
他出的第一个大馊主意,就是劝袁绍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汉献帝正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谁能把他迎到自己的地盘,谁就占据了政治上的绝对主动权。袁绍手下的另一位顶级谋士沮授就力劝袁绍赶紧行动,但郭图却跳出来反对。
他认为把皇帝接到身边是个累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处处都要向皇帝请示汇报,多麻烦。袁绍听了郭图的话,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让嗅觉敏锐的曹操抢先一步,把汉献帝迎到了许都。这一步棋走错,直接导致袁绍在后来的政治博弈中处处被动,从“正义之师”变成了“叛臣贼子”。
如果说错失天子只是个开胃菜,那么在决定天下格局的官渡之战中,郭图的表现简直就是灾难性的。当曹操亲自带兵奇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时,袁绍阵营的另一位大将张郃建议,必须立刻派重兵救援乌巢,因为粮草是全军的命脉。这本是当时最正确的决策。
可郭图又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聪明”的计划:咱们别管乌巢了,直接派主力部队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搞一出“围魏救赵”。他觉得曹操大营空虚,只要攻下来,乌巢之围自然就解了。袁绍居然又一次听信了郭图的馊主意。结果,派去攻击曹操大营的部队根本打不下来,而乌巢的粮草却被曹操烧得一干二净。消息传来,袁绍数十万大军瞬间军心涣散,一败涂地。
战败之后,郭图为了推卸责任,竟然还反咬一口。他跑到袁绍面前,诬告前去救援失败的张郃和高览,说他们打了败仗还幸灾乐祸 。这直接把张郃、高览这两员河北名将逼反,投降了曹操。经此一役,袁绍元气大伤,主力尽失,没过多久就忧愤而死,他统一天下的梦想,也随着官渡的熊熊大火,化为了泡影。郭图用他一系列堪称“神操作”的馊主意,硬生生把当时最强大的诸侯给坑死了。
按理说,袁绍都死了,郭图也该消停了吧?并没有。他的“破坏力”远没有结束。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为了争夺继承人的位置,闹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有人能从中调和,团结力量,一致对抗外部的强敌曹操。
而郭图,此时选择站在了大儿子袁谭这边。他不但不劝袁谭以大局为重,反而不断地煽风点火,挑拨离间,鼓动袁谭和自己的亲弟弟袁尚开战 。他给袁谭出的主意,不是如何发展生产、招揽人才,而是怎么去跟弟弟抢地盘。
在郭图的策划下,袁氏兄弟之间的内斗愈演愈烈,打得两败俱伤。这可把一旁的曹操给乐坏了,他毫不费力地坐收渔翁之利。最终,袁谭在郭图的“辅佐”下,被曹操轻松击败,兵败被杀,连家人也未能幸免 。至此,郭图成功地送走了他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主公。
袁氏集团的基业,也在这场由他一手挑起的内乱中,被彻底葬送。而郭图本人,最终也在这场战乱中被杀,结束了他堪称“传奇”的坑主生涯。
回顾郭图的一生,他效忠的韩馥、袁绍、袁谭三位主公,无一例外都落得个凄惨收场。他出的计策,从事后看,几乎每一个都是把主公往火坑里推的馊主意。从劝韩馥让冀州,到劝袁绍弃天子,再到官渡之战的昏招和挑动袁氏内斗,郭图仿佛就是灾难的化身。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坑货”谋士,却能一直身居高位,得到主公的信任呢?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袁绍等领导者自身的致命缺陷。袁绍这个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喜欢听奉承话,却又对真正有才华的谋士心存猜忌。像郭图这样能说会道、善于揣摩上意、工于心计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他的青睐。而像沮授、田丰这样真正有远见卓识的谋士,却因为忠言逆耳而被打压,甚至丢了性命。
所以说,郭图固然可恨,但用人不当的袁绍,又何尝不是自己悲剧的缔造者呢?一个团队的失败,固然有“猪队友”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出在领导者自己身上。识人不明,是比任何战略失误都更可怕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