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在临终之际,特别指定了四位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和司马懿,作为辅佐太子曹叡的托孤大臣。曹丕的去世不久后,这四位大臣便开始共同辅佐年轻的太子,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曹休作为曹魏宗室的一位重要将领,不仅受到曹操的宠爱,而且也在多次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曹魏的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家族背景显赫。他的祖父曹鼎曾担任过河间相、吴郡太守以及尚书令等职务,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天下动荡,曹氏宗族各自分散。曹休的父亲早逝,年仅十几岁的曹休便承担起了家族的重任。那时,他独自一人抬着父亲的灵柩,临时租借了一块荒地将父亲安葬。完成丧事后,曹休带着母亲渡江前往吴地避难。吴郡太守收留了他们,并给予了帮助。在太守的官邸里,曹休看见了挂在墙上的祖父曹鼎的画像,忍不住跪下痛哭,感慨万千。那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对曹休的孝心和坚强深感敬佩。
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曹休投奔了曹操。曹操看中了他深沉的性格,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便将曹休安排与曹丕住在一起,视如己出。曹操不仅亲自教导曹休,还将曹魏最精锐的虎豹骑交给他指挥。虽然曹休初期主要负责保护曹操的安全,未能参加大规模的战役,但他仍然在曹操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直到公元218年,曹休终于迎来了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
二
此时,刘备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亲自率军攻打汉中,并派遣了吴兰、张飞、马超等名将协助进攻下辨。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刘备自215年夺取益州后,便意图夺回此地。而曹操早在之前就已抢先将汉中收入麾下,防止刘备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得知刘备的动向后,曹操立刻派遣曹洪和曹休迎击敌军。
在下辨之战中,刘备的将领张飞和马超使出了一系列虚张声势的策略,企图通过假装大规模集结来吓退曹军。面对敌方的威胁,曹洪心生恐惧,迟迟不敢行动。而曹休则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这是敌方的虚张声势,便主动指挥进攻,成功击败了吴兰,并迫使张飞和马超撤退。曹休凭借这一战,获得了曹操的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中领军,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军事地位。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曹休被任命为镇守东线的重要将领,主要负责抵御东吴的威胁。孙权派遣将领驻守历阳,曹休立刻组织起了对东吴的反击,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一胜利使得曹休被任命为征东将军,并兼任扬州刺史,封为安阳乡侯。
三
然而,曹休虽然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但在个人生活中却极为孝顺。当曹休的母亲去世时,他深感悲痛,长时间无法从丧失母亲的悲伤中恢复过来,甚至因过度忧伤而食不下咽。曹丕得知后,命令侍中强迫曹休脱下丧服,并强制令他进食。尽管如此,曹休依然未能从悲痛中走出,身体逐渐消瘦。曹丕见状,派遣越骑校尉薛乔前去劝慰,命令曹休返回故乡谯县安葬母亲。曹休终于获得了假期,他亲自主持母亲的葬礼,仅用了一个晚上便完成了所有丧事,次日便匆忙回到了工作岗位,尽职尽责。
在公元222年,曹丕亲自出征东吴,并将大军分为三路。曹休负责指挥西路大军,亲自统领了张辽、臧霸、贾逵等名将。然而,尽管曹休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其他两路军队未能如预期那样取得胜利。曹仁在濡须口战败,曹真在江陵未能有所突破,最终导致这次征讨东吴的失败。但曹休凭借个人的出色表现,仍然在东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曹魏军中的地位。
四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曹休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为曹魏四大托孤大臣之一。大司马是曹魏武将中的最高荣誉,地位甚至超过了大将军。在曹丕去世后的权力更迭中,曹休的地位始终稳固,尽管他在晚年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始终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曹魏朝廷的信任。
然而,公元228年,曹休在东吴设下的诈降计策中陷入了困境。当时,东吴假意投降,曹休亲自带兵进攻皖城,并在石亭遭遇东吴伏兵。尽管曹休凭借过人的智慧成功脱身,但曹魏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了超过一万士兵,且大量粮草、兵器等物资也被东吴夺走。尽管如此,曹休仍然不屈不挠,继续为曹魏的疆域保卫尽职尽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