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巡按赵文炳与空印上人交游考述——以《访空印上人未遇碑》为例
摘要:本研究以明代廉吏赵文炳访谒空印上人事件为核心,采用历史人类学方法,结合明代监察制度文献、地方志碑铭及往来文书等多元史料,梳理事件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涵。考证表明,此次谒访既是赵文炳山西巡任期的重要精神实践,既体现其"以儒辅法"的施政理念,又契合晚明儒释调和的思潮,其道德示范效应对山西吏治整顿及文人精神建构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明代;赵文炳;空印上人;士僧交往;仕宦伦理
引言
明代监察体系与官员精神世界的互动关系是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嘉靖年间台谏制度渐趋僵化之际,山西巡按赵文炳以"澄肃官风"为志,其巡察期间造访五台山高僧空印上人之举,成为观察士大夫精神特质与政治实践的典型个案。通过文献细读与微观史视角,这一兼具宗教与政治意涵的交往事件,不仅反映明中期监察官员的自我修养方式,更展现儒家伦理框架下处理政教关系的独特智慧,为理解明代官僚体系提供新视角。
一、赵文炳简介
赵文炳(1541-1602),字含章,号光世,直隶任县(今河北邢台任泽区)人。隆庆四年(1570)中举后,初任山东新城知县,力行俭政,抑制豪强,劝课农桑,民生得以复苏。万历初调任山西垣曲知县,政绩卓著。万历十年(1582)擢监察御史,巡按湖广、山西诸道,严惩贪腐整饬官场。万历三十年(1602)任满返京途中,积劳成疾卒于涿州官舍,享年六十一岁。
万历朝山西巡按御史赵文炳凭借其系统化重构吏治体制、全面推行保甲网络及统筹水利工程的治行垂范史册,所编纂《山西丈地简明章程》通过精确度田规制成功遏制晋中土地隐占之风,堪称明代监察序列中实干型督抚的典型代表。
其施政方略集中体现为构建官民共治的基层治理框架,既沿袭张居正考成法强化赋税征管的制度威慑力,又创造性在太原府开展"官绅一体承役"的税赋均平化改革试验,完整展现了隆万时期改革派官僚的政策创新智慧与制度调适弹性。
他主导镌刻的《阳曲县水利图碑》更实现了水资源管理与基层组织的制度创新性整合,依托"渠长主分配—水老司监察"的双轨治理体系建立三晋水权配置模型,此类创制不但优化了传统农耕社会的水利治理范式,其蕴含的技术治理理性对省级监察系统的制度革新具有范式价值。
二、赵文炳寻访空印上人的背景
1,五台山狮子窝的宗教地位
作为五台山西线朝圣要道,繁峙狮子窝实为进入台怀核心区域的宗教门户。明万历年间,高僧空印镇澄编撰《清凉山志》并创建十方净土院后,此地逐渐成为僧俗挂单修行的圣地。全国十二高僧结社参禅的佛事盛举更引发朝野关注。万历帝生母李太后为祈求皇嗣敕建的万佛琉璃塔,将此处宗教地位推向巅峰。深厚的佛学积淀与浓郁的梵刹氛围,既吸引信众虔诚朝拜,又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也为后续赵文炳的参访埋下重要伏笔。
2,赵文炳的为官处境与精神诉求
在山西巡抚任内,赵文炳深陷政治漩涡。虽曾弹劾内宦八罪以遏制阉党势力,但官场积弊依然难除。豪强勾结藩王侵占官田,地方官吏竟无人敢究。其《刻〈针灸大成〉序》自述"奉命巡晋,正值多事之秋。宵小跋扈,百姓疾苦。眼见民瘼而无计可施,终致郁火攻心,患痿痹之症",字里行间尽显儒臣的济世困顿。正是这种精神困境,驱使他前往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拜谒空印镇澄法师,试图通过参禅悟道获得心灵指引,实现身心疗愈。
三、赵文炳参谒空印禅师的寻访始末
释镇澄(1547-1617),明代万历年间著名佛教大师。俗姓李氏,法号空印,北平宛平人士。童真入道,十二岁落发为僧,十三岁即能谙诵《法华经》等大乘典籍,十九岁受具足大戒。精研三藏而专攻华严,尝于五台山闭关壁观三载,得悟真如。著述等身,所撰《物不迁正量论》阐扬佛理,然其学术风格多采辑前贤论述,田野考察稍显匮乏。
《清凉山志》系明释镇澄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主持纂修之五台山专志,被归入佛教山志典籍。全书架构或八卷或十卷,分门别类记述五台形胜、伽蓝兴废、梵刹沿革及感应异闻,兼收历代高僧大德、文人墨客之诗词偈颂。作为万历朝方志编纂的典范文本,此志初以万历刻本行世,嗣经清代释聚用等增补考订,演为乾隆二十年(1755)刊本。后汇入《五台山传志八种》方志丛书,现为研究五台山佛教史迹与人文地理不可或缺之要典。
1.《访空印上人未遇碑》考述
狮子窝现存《访空印上人未遇碑》,载录于李宏如《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此碑镌刻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孟秋,原位于岩头乡庄子村东侧狮子窝寺址,"文革"期间移置庄子村马场院落,现存状态为无基座保存。碑体采用当地青石材质,呈矩形制式,通高180厘米,宽94厘米。全碑阴刻诗文及题款共计85字,由山西巡按御史赵文炳以行楷笔法亲书。值得注意的是,碑成次年(1602),赵文炳即病殁于巡按任所。
2.碑文意涵探微
碑载七言诗云:"行五台山过狮子窝访空印上人未遇。我本烟霞彼岸人,谁开混沌落红尘。错意未许无悬解,狮子窝中问上真。非是禅高不近人,个中原来隔凡尘。果由恍若羹墙见,默觉花言露情真。万历辛丑中秋燕赵含章赵文炳书"。诗文表面记述中秋谒圣未遇之事,实则抒发赵文炳拜谒大护国文殊寺住持镇澄法师未晤之憾。首联"烟霞彼岸"与"混沌红尘"形成境理对仗,暗喻宦海浮沉与方外净域之冲突;颔联"禅高非远"与"境界相隔"的矛盾表述,既彰显对空印禅师德行的仰止,亦自剖根器未臻之困顿。末联"羹墙之慕"化用《后汉书》典故,借商汤仰慕尧舜之事,道出虽未面晤而神交已久之禅悦心境。
四、赵文炳的为官品格与施政实践
1,清俭自律的行政风范
赵文炳任新城知县期间推行崇俭戒奢政策,以身作则树立典范。面对辖区豪族奢靡之风,他坚持"非文会不宰牲"的简朴原则,创新性地将祭祀剩余供品蜡封保存,转为公务接待专用,开创廉洁奉公新风尚。调任垣曲主政后,其通过抑制豪强、扶助弱势获得"清同止水"的士林赞誉,更以婉拒上司特供膳食之举,彰显刚正不阿的节操。
2,惠民务实的执政理念
秉持"济世安民"理念,赵文炳始终将农本教育置于首位。主政新城期间,推行耕织并举、兴办县学等长远民生工程。任湖广按察使时,针对"木纲之役"引发的民生危机,他上疏奏请宽限征期并实施专项赈济,拯救濒危农户数万户。在山西提刑任内,通过《参劾监税宦官八弊疏》痛陈时弊,尤其严查晋藩豪强侵占皇庄案,彻底清除积年贪腐痼疾。
3,守正不挠的御史风骨
赵文炳任监察御史期间展现出刚直不阿的宪臣风范。万历二十一年,他率先弹劾内阁首辅赵志皋"庸懦失职",其《论辅臣溺职疏》以"七旬衰躯难理机要"为论据直指要害,引发言官系统集体响应的"倒阁"风潮。在处置京师牙行盘剥案时,不仅追回赃银七百余两返还苦主,更创立碑示永禁机制,开创"公案公示"司法透明制度,树立"清吏敢言"的监察典范。
五、赵文炳寻访空印上人的社会影响
1,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引导
作为明代仕宦阶层的典范,赵文炳寻访方外高士的举动折射出士林群体对精神信仰的普遍追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在奢靡之风盛行的晚明官场中始终秉持清廉自守、勤政恤民的为官准则,树立起清流典范。这种"处膏脂而自润"的道德操守不仅涤荡了当时颓废的官场习气,更形成辐射性的道德感召。众多官员受其感召,逐渐确立"以百姓心为心"的施政理念,为积弊深重的明代官僚体系注入新风。
2,对后世文化的传承
在文化传承领域,赵文炳展现出双重贡献:医学方面,其主持刊刻的《针灸大成》集历代针灸学术之大成,凭借完备的体例、宏大的刊行规模与广泛的传播范围,成为中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在理论系统性、实践指导性及学术影响力诸方面,该作堪称同侪翘楚;艺术层面,其手书《访空印上人未遇碑》作为现存明代官员书法实物,既展现典型台阁体风韵,又为研究晚明士大夫艺术修养提供具有断代价值的金石学标本,在书法艺术史与士人文化研究中均具有重要地位。
六、结论
山西巡按赵文炳寻访空印上人事件,堪称明代社会文化与官僚体制互动的鲜活注脚。从历史背景考察,五台山狮子窝的宗教磁场、赵文炳作为监察官员的特殊身份,及其身处宦海风波中的精神追求,共同构成了此次谒访的多重动因。立石为记的《访空印上人未遇碑》,不仅是明代士大夫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更为解读赵文炳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线索。
梳理其仕宦轨迹可见,在晚明复杂的吏治环境中,这位正四品监察官员始终秉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恪守爱民如子的行政伦理,坚持风宪之臣的监督原则。其廉政实践既改良了辖区官场文化生态,又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发展,为重构明代士大夫精神史提供了典型样本。值得注意的是,赵文炳在《刻〈针灸大成〉序》中流露的济世情怀,与其宗教参访形成精神呼应,展现出士人阶层特有的价值取向。
整体而言,此次谒访恰似一面棱镜,既折射出权力场域与宗教空间的微妙互动,又映照出士人群体在仕隐之间的精神张力。赵文炳将政治理想投射于方外净土的独特选择,生动诠释了晚明士大夫调和儒释、寻求超越的精神特质。
本文作者:善金,原名赵宏斌,号憨山逸叟,山西繁峙下永兴村人。文化学者,忻州三晋文化研究会员,清凉书院院长,北灵书院山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著有《五台山文化探究繁峙篇》、《五台山文化探究霍人史》、《憨山文化宝典》等。
出品 | 趙氏宗亲
编辑 | 趙英雄
点
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