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纪红
陈歆耕的非虚构新作《稷下先生》耗时三年,梳理散见于《史记》《战国策》等典籍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以沉静笔触重现稷下学宫的文明盛景。当齐宣王为学者“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并允其“不治而议论”时,战国长卷上那些宽袍大袖的身影走出尘埃。
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策略活化史料,使零散记载升华为鲜活人物群像。卷二《面刺寡人》以二十四则模块化史事珠链相衔,在精微叙事中构建思想星图:孟子与淳于髡辩“男女授受不亲”,鲁仲连持义不帝秦……这些独立场景如拼图般嵌入学宫的精神版图。尤其是齐宣王召唤隐士颜斶一幕:丹墀上的君王连呼“快至寡人身边”,阶下布衣学者却凝立如松,以“请大王向前”回应。
稷下学宫的精髓不在于学术的统一,而在思想的共生。作者以史家笔法捕捉多元喧哗,孟子高呼“民贵君轻”的庭前,同时回荡着荀子“人性本恶”的告诫;邹衍推演五行终始时,慎到正以法理辨析刑名之术,尹文则于“白马非马”的逻辑谜题中抽丝剥茧。七十六位列大夫的百家思潮在康庄学舍碰撞,陈歆耕敏锐捕捉到这种思想生态与柏拉图学园的隔空辉映,将地域文化置于人类文明轴心期语境:当希腊哲人追索理念世界时,稷下先生们深耕的现世伦理,铸就了东西方双峰并峙的精神坐标。
全书对次要人物的打捞彰显历史眼力。淳于髡用著名的隐语规劝齐威王罢长夜之饮,留下“酒极则乱”的典故,常被史册一笔带过,作者却以完整章节解析其隐喻智慧。更具启示的是,其对学宫衰亡的剖析,雄辩证明思想殿堂的崩塌必起于权力对精神的驱逐。
临淄学宫遗址的萋萋荒草间,半截出土石柱被考证为“啧室”础石。陈歆耕在废墟上写道:“这些石柱残骸比任何雄辩都更震耳欲聋。”这种将考古细节转化为精神符号的笔法,赋予非虚构写作史诗纵深感。当现代知识界面临思想挤压,淳于髡调和讽谏与生存的策略恰成表达艺术的镜鉴;当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认同,稷下学者“总百家之伟说”的胸襟,仍为文明对话提供古老范本。这三十万字的重量,正源于其以故事化解冻凝固的史料,让战国智慧成为现代人可触摸的精神遗产。
以“故事新编”再现稷下先生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11月16日 版次:A05栏目:鉴古作者:诸纪红
□诸纪红
陈歆耕的非虚构新作《稷下先生》耗时三年,梳理散见于《史记》《战国策》等典籍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以沉静笔触重现稷下学宫的文明盛景。当齐宣王为学者“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并允其“不治而议论”时,战国长卷上那些宽袍大袖的身影走出尘埃。
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策略活化史料,使零散记载升华为鲜活人物群像。卷二《面刺寡人》以二十四则模块化史事珠链相衔,在精微叙事中构建思想星图:孟子与淳于髡辩“男女授受不亲”,鲁仲连持义不帝秦……这些独立场景如拼图般嵌入学宫的精神版图。尤其是齐宣王召唤隐士颜斶一幕:丹墀上的君王连呼“快至寡人身边”,阶下布衣学者却凝立如松,以“请大王向前”回应。
稷下学宫的精髓不在于学术的统一,而在思想的共生。作者以史家笔法捕捉多元喧哗,孟子高呼“民贵君轻”的庭前,同时回荡着荀子“人性本恶”的告诫;邹衍推演五行终始时,慎到正以法理辨析刑名之术,尹文则于“白马非马”的逻辑谜题中抽丝剥茧。七十六位列大夫的百家思潮在康庄学舍碰撞,陈歆耕敏锐捕捉到这种思想生态与柏拉图学园的隔空辉映,将地域文化置于人类文明轴心期语境:当希腊哲人追索理念世界时,稷下先生们深耕的现世伦理,铸就了东西方双峰并峙的精神坐标。
全书对次要人物的打捞彰显历史眼力。淳于髡用著名的隐语规劝齐威王罢长夜之饮,留下“酒极则乱”的典故,常被史册一笔带过,作者却以完整章节解析其隐喻智慧。更具启示的是,其对学宫衰亡的剖析,雄辩证明思想殿堂的崩塌必起于权力对精神的驱逐。
临淄学宫遗址的萋萋荒草间,半截出土石柱被考证为“啧室”础石。陈歆耕在废墟上写道:“这些石柱残骸比任何雄辩都更震耳欲聋。”这种将考古细节转化为精神符号的笔法,赋予非虚构写作史诗纵深感。当现代知识界面临思想挤压,淳于髡调和讽谏与生存的策略恰成表达艺术的镜鉴;当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认同,稷下学者“总百家之伟说”的胸襟,仍为文明对话提供古老范本。这三十万字的重量,正源于其以故事化解冻凝固的史料,让战国智慧成为现代人可触摸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