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之前看古装剧还没觉得,后来查了点零碎资料才发现 —— 秦朝没统一那会儿,度量衡乱得能让人想骂街!就拿最普通的买米来说吧,你揣着钱去集市,看着店家拿个斗给你量,觉得满满当当挺实在,结果回家倒出来一称,嘿,比你预想的少了小半!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哦对了,先跟大伙掰扯掰扯啥是度量衡啊 —— 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量长度、测多少、称轻重的玩意儿。现在多方便啊,超市里的秤都是统一校准的,买布量尺寸也不用怕缺斤短两。可古代不一样,尤其是战国那时候,各国跟玩似的,各有各的规矩。
我记得之前看某本野史里写,魏国的一尺跟韩国的一尺,差了快两厘米呢!两厘米听着不多,可要是做件袍子,按魏国的尺寸裁布,拿到韩国去做,袖子能短一大截!你说这要是给新郎做礼服,穿身上袖子不够长,多丢人啊。还有更离谱的,楚国的 “丈” 比齐国的 “丈” 短了快一米,要是有人在齐国买了一丈布,拿到楚国去,人家还以为你买的是九尺布呢,这差价不就白亏了?
再说说装粮食的容器,那才叫一个五花八门。齐国用的是 “豆”“区”“釜”,听着就绕嘴,据说一釜等于十区,一区又等于四豆,算都算不明白。秦国就简单点,用斗和升,可问题是,秦国的一升跟齐国的一升,装的米能差出小半碗!我姥姥之前总说,以前买米都得自己带个小瓢去比对,现在想想,古代人估计也得揣个自己的量具,不然被坑了都不知道。
还有称重,那更是没个准头。赵国的一斤,到了燕国可能就成了八两,你要是在赵国买了二斤肉,拿到燕国去,人家称完说 “这才一斤六两啊”,你都没法反驳 —— 人家那边就这规矩!我甚至能想象到,以前跑商的人,马车上除了货物,还得堆好几个国家的秤砣,到了一个地方换一个,多麻烦啊。
为啥会这么乱呢?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古人故意的,后来才想明白,那时候各国都关起门过日子,你管你的,我管我的,谁也不想跟别人统一。再说了,那时候也没现在这么好的技术,想做个全国统一的标准秤都难,更别说运到各地去了。就像咱们现在寄个快递还得好几天,古代想把标准量具送到偏远地方,说不定得走半个月,等送到了,当地可能又自己搞了套新的。
这种乱劲儿最苦的还是老百姓。我奶奶常说 “买东西得看秤星”,古代人连秤星标准都不一样。你去买米,店家拿个小斗,看着满了,其实他那斗比官府规定的小一圈 —— 当然,那时候也没统一的官府规定。有次我看资料,说有个魏国人去赵国买粮,按赵国的斗买了五斗,回家用魏国的斗一量,才只有四斗多,气得他再也不敢跨国家买东西了。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件事就是把度量衡给统一了。我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有个 “商鞅方升”,就是那时候的标准量具。听说那时候不管你是楚国人还是齐国人,买布都用一样的尺,买米都用一样的斗,连称盐都用一样的秤砣。你说这多方便?再也不用怕被坑了,商人跑遍全国也不用带一堆量具了。
现在想想,要是没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说不定咱们现在买东西还得先问 “你这是哪个省的斤啊”。不过话说回来,古代人也挺不容易的,就买个米都得跟店家斗智斗勇,换做是我,估计早就被坑得没脾气了。你们要是生在那时候,买东西会自己带量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