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震惊魏国的高平陵之变,杀死了当时权力极大的大将军曹爽。曹爽的表弟、夏侯霸的堂侄、征西将军夏侯玄在这场政变后被召回京城,取代了曹爽的位置。然而,夏侯玄在前线与郭淮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担心这次变故会波及自己,心中非常恐惧。为了保命,他选择了逃入蜀汉。途中,夏侯霸迷失了方向,陷入了粮尽的困境。幸好,蜀汉方面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人前去接应他。
夏侯霸成功逃到蜀汉后,企图劝说夏侯玄一同南下。但夏侯玄却坚定拒绝了,他认为即使局势变化,也应当坚持回朝。尽管夏侯玄最终躲过了司马懿的致命威胁,但依然无法逃脱司马师的屠刀。由此,引发了一个疑问: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夏侯霸选择逃亡,而夏侯玄为何偏偏坚持回魏国?
一、名声的重视
首先,夏侯玄的坚持,源于他对自己名声的看重。夏侯玄是荆州牧夏侯尚的儿子,担任征南大将军。黄初六年(225年),夏侯尚去世,夏侯玄继承了家族的爵位。自少年时代起,夏侯玄便以才学出众、博学多识而广受称誉,时人称他为“朗朗如日月之入怀”。他早早便进入朝廷,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名声远扬。尤其在玄学上,他表现尤为突出,被誉为“四聪”之一,和何晏等人一起推动了魏晋玄学的潮流。如此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社会声望,使得夏侯玄无法轻易抛弃。在他看来,若是投奔蜀汉,不仅意味着背离魏国,而且会使得自己多年来的声誉付之一炬。因此,他拒绝了夏侯霸的劝告,决定接受朝廷召命,前往京城。
与夏侯玄不同,夏侯霸则更加务实,作为武将出身的他,更多地关注眼前的安全与生存。对他而言,即便是名誉的损害,也比生命更容易放下。因此,在面对司马懿的威胁时,夏侯霸毫不犹豫选择了逃入蜀汉。
二、对司马懿家族关系的信任
其次,夏侯玄选择回魏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对与司马懿家族的关系抱有过度信任。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长子,与夏侯玄曾是好友,两人年少时便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更重要的是,司马师早年迎娶了夏侯玄的亲妹妹夏侯徽,并且两人育有五女。夏侯徽是位聪慧有见识的女性,她不仅在家务方面得心应手,还常为司马师出谋划策。夏侯玄相信,尽管司马懿要杀害他,司马师作为妹夫定会出手劝阻,至少不会让自己陷入极端的危险境地。对于夏侯玄来说,这层姻亲关系是他选择回魏的重要保障。
相比之下,夏侯霸与司马懿家族的关系就显得较为疏远。虽然夏侯霸也是魏国宗室,但他与司马懿家族并无太多交情。因此,他在面对政变时,显然没有夏侯玄那样的信任,也就更加果断地选择逃向蜀汉。
三、惨重的代价
然而,夏侯玄最终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后,夏侯玄并未得到任何松动的空间。虽然他一度抱有希望,认为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不会轻易伤害他,但很快就证明他错了。司马懿死后,夏侯玄虽有一段时间没有受到直接威胁,但他始终被迫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正始十年(249年),他被剥夺了兵权,之后被调任为大鸿胪,不久后又改任太常,这一切都使得夏侯玄感到自己的价值被逐渐压制。
嘉平六年(254年),当时的中书令李丰与外戚张缉密谋刺杀司马师,试图让夏侯玄重新掌权。可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并没有给予夏侯玄任何机会。夏侯玄最终意识到,自己所信任的司马懿家族早已抱有深不可测的权力野心,而他自己最终难逃被利用的命运。最终,夏侯玄的坚持回朝未能换来安全,反而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性格和立场的人如何在权力斗争中做出选择。而夏侯玄最终的悲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格局与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