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徐州便有着“兵家必争之地”的美名,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四方力量交汇的焦点。号称“五省通衢”的徐州,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并且在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从公元前203年楚汉之争中的垓下决战,到1948年的淮海战役,徐州无疑是各路英豪争斗的焦点。尤其在三国时期,徐州更是众多雄主争夺的热土。曹操、刘备、袁术、吕布等一代枭雄都曾在此地展开过激烈的角逐。然而,远在江东的孙权同样心生图谋,试图将这片土地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中。
孙权,这位被曹操誉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东吴之主,一直怀抱着统一中原的雄心,决心不仅要稳固江东,还希望通过攻占北方来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因此,徐州便成为了他欲图之地。然而,在与亲信吕蒙的商议中,吕蒙却对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并不感兴趣,反而劝说孙权将精力集中在西进荆州的计划上。那么,是什么使得吕蒙如此慎重地劝阻孙权呢?
徐州作为一个四战之地,虽然其地理位置在平原中十分开阔,交通便利,但也因缺乏天然的防御地形,成为了兵家易攻难守的焦点。徐州的山脉虽然不乏如云龙山、大洞山等名山,但海拔较低,这些地形与真正的“山川天险”相差甚远,防守难度大大增加。尤其在没有天然的屏障情况下,徐州往往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目标。历史上的多次战役也证明,防守方如果处于劣势,往往很难守住这片土地。例如,刘备虽然曾占据徐州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被曹操从其手中夺走,而徐州的地形显然对刘备的防守并没有起到太大的帮助。
吕蒙的建议中提到,徐州的“地势陆通,骁骑所骋”,即使能够成功占领徐州,但曹操必然会再次发起进攻,而防守方即使有数万兵力驻守,也未必能够长久抵挡。此外,徐州与东吴的地理距离相当遥远,且黄淮之间被魏国的重兵所掌控,要从江东动兵到徐州,无论是补给线的拉长,还是兵员的调动,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吕蒙清楚,东吴的力量并不足以在此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而换来远远不足的战略回报。
而相较于陆战的困难,东吴在水战方面的优势则显而易见。从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东吴军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水军力量多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赤壁一战,东吴与刘备联手,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为中国历史上的战役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然而,在真正的陆战中,东吴的表现却远不如水战那般令人称道。尤其是在合肥战役中,东吴军队多次进攻合肥,结果无一不是失败而归,这也是吕蒙对孙权的劝诫之一——徐州虽然适合陆战,但东吴的陆军能力显然不如水军。吕蒙的建议实际上是对东吴陆战能力的深刻分析,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耗。
对于东吴来说,与其远征北方,面对强大的曹魏,倒不如集中力量对付南方的蜀汉。毕竟,蜀汉虽然与东吴并非铁板一块,但在多次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战略依赖。吕蒙看到,东吴与蜀汉的对抗虽然艰难,但若能彻底打败刘备势力,东吴在南方的地位将更加稳固。正如吕蒙所言:“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这也是孙权当时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通过进一步控制长江流域,东吴能够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安全,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最终,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东吴不仅成功夺得了荆州,还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亲自率领的蜀军,为东吴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吕蒙的英年早逝使得东吴失去了一位关键的军事谋士,也令孙权的后续战略更加迷茫。在吕蒙去世后,东吴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最终却在与魏国的对抗中逐渐陷入了困境。尽管孙权最终尝试北伐,但无论是亲征还是让继任者陆逊出征,东吴始终未能收获太多实质性的成果。
可以说,吕蒙的劝言和预见性的战略布局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东吴的命运。当孙权去世后,东吴在与蜀汉关系的转变中失去了方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当东吴末代皇帝孙皓面对晋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时,原本引以为傲的水战优势也不复存在。随着吕蒙的去世,东吴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终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