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红颜祸水”、“女色误国”等说法,似乎一直将失去江山的罪责归咎于女人。吴三桂的故事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他因“冲冠一怒为红颜”,使得陈圆圆背负上了“红颜祸水”的骂名。这种对女性的偏见与指责早已深深植根于文化中,不仅限于陈圆圆,历史上许多美人都因其美貌而被指责为导致国破家亡的罪魁祸首。像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和晋之骊姬,被誉为四大妖姬,每一位美人都以天仙般的容貌和无与伦比的魅力征服了君王。然而,君主们为了博她们一笑,不惜舍弃国家的安危,最终都导致了家国的倾覆。因而,她们也被历史冠上了“祸国妖姬”的骂名,成为千古罪人。
尤其是妲己,她那“千年狐媚”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连狐狸也因此背上了“祸国”的骂名。人们对妲己的记忆,几乎总是与狐狸和妖媚相挂钩。然而,直到近代在河南发现妲己的墓地并进行考古发掘,才揭开了她的真实面目,令我们反思,或许这近千年的妖魔化历史并不完全公正。
商纣王的历史评价
商朝末代君王帝辛(即商纣王),本是帝乙的小儿子。由于其兄长的母亲地位低微,未能获得继位机会,而商纣王文武双全,才智过人,最终成为了商朝的继承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商纣王被描述为:“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他的才思敏捷、武艺出众,在治国理政上亦有远见卓识。商纣王不仅扩展了国土,将领土从黄河流域向江淮一带扩张,国家疆域涵盖了现代的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因此,商纣王并非一位仅知享乐的昏君,他有着非凡的领导能力,且致力于扩展国家版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商纣王的罪状逐渐被后世不断夸大。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各种指责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纣王残暴、荒淫无度”的历史形象。比如,关于鹿台的描述,就经历了不断的夸张:最初仅提到其为“自焚之台”,后来汉代甚至说它高达千尺,相当于200多米,而晋朝则夸张到“千仞”,即1600多米。这样巨大的建筑几乎不可能存在,但数千年来,关于商纣王的暴政和荒淫,依旧在民间流传不衰,几乎成为了历史定论。
妲己的真实面目
历史上关于妲己的记载较少,最早的资料出现在《国语·晋语》中,提到商纣王攻打有苏部落,作为战利品,妲己被献给了商纣王。从出土的甲骨文和墓葬的考古资料来看,妲己并非历史上所谓的“祸国妖姬”,而只是一个部落的年轻美丽女子。如果没有商纣王的征战,她或许一生都将过平凡的生活。
然而,妲己之所以被妖魔化,成为“千年狐媚”的形象,源于汉代刘向的《烈女传》。这本书将妲己描绘成十恶不赦的恶女,称她鼓动商纣王建立酒池肉林,发明炮烙之刑等种种暴虐行为。但《烈女传》创作时,距离商朝已久,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往往带有创作成分。刘向的作品实际上有意通过古代历史人物来讽刺当时的政局,意在提醒汉成帝:贤妻能兴国,妖姬则会亡国。所以,刘向对妲己的描写无疑有夸大成分,他将商朝的覆灭直接归咎于妲己,形成了“妖姬祸国”的流传。
妲己与狐狸精的关系
“狐狸精”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但那时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具有妖媚魅力的女性。唐朝时,由于武则天女皇的崛起,狐媚的形象便逐渐与女性执掌权力、魅惑君王相联系。妲己、褒姒、赵飞燕等人,均被贴上了“狐媚”的标签。到了明代,《封神演义》中的许仲琳将妲己彻底妖魔化,称她为“千年狐狸精”,并描述她如何以色勾引商纣王,最终导致天下倾覆。由此,妲己的形象与狐狸精紧紧相连,二者似乎共同背负了祸国的千古骂名。
然而,考古资料表明,妲己实际上只是商纣王的一个战利品,一个普通的美女。她并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妲己的美貌虽然可能让商纣王迷失在享乐中,但她并不足以单独左右一个强盛帝国的兴衰。正如杨贵妃的美貌未必能单独导致唐朝的衰退,妲己的美色也只能间接地影响商纣王的政务。最终,商朝的灭亡更多是由纣王自身的荒淫、暴政和国政腐败造成的,妲己并不是唯一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