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49年,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位70岁高龄的老人,面对一个既是宗室成员又是权臣的壮年男子,竟然在一条大河边发下毒誓,承诺会保留对方一命。更为荒唐的是,这位壮年权臣居然轻松地相信了老人,并毫不反抗地束手就擒。这种滑稽、荒谬的情节,恐怕即使是如今一些低质量的古装剧也未必敢编排。可这场看似荒诞的戏剧,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了三国时期的高平陵。而这一切的主角,正是曹魏的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
曹爽,身为曹魏的宗室成员,不仅地位显赫,且手握重兵,按理说,他应当有足够的应对能力。然而,命运却如此戏剧性。公元249年,曹爽陪同曹魏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扫先祖,表面上看似一场普通的朝廷出行,然而,早已暗中筹谋的司马懿带领着一支由自己亲信组成的死士队伍,趁机发动了政变。司马懿手下的司马师、司马昭等一众将领也参与其中,而这些人的核心力量,则是司马懿亲自训练的三千死士。高平陵的政变,正是这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平陵之变”。
而面对如此局势,曹爽并未采取任何有效反制措施,反而在极度慌乱中做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当时,司马懿立誓以洛水为证,表示只会解除曹爽的官职,绝不追究其责任。曹爽竟然毫不犹豫地相信了这一誓言,甘愿缴械投降。这种轻信带来了令人悲惨的后果,曹爽不仅丧命,还导致了三族被满门抄斩的悲剧,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对于曹爽为何会如此轻易地相信司马懿的誓言,许多人感到困惑。然而,若从文化背景来看,事情便不难理解。洛水作为黄河的支流,历史悠久且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洛水被视为神圣之水,甚至有着神明庇护的象征。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洛水旁立誓,承诺不追究杀兄仇人朱鲔的责任,结果他果真履行诺言,并给予其重任。这种誓言在古代士族和朝廷中有着极高的可信度,因此,曹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自然认为司马懿发誓的行为具有足够的诚意。
然而,曹爽的悲剧不仅仅源于他对洛水誓言的盲目相信,更在于他自身在应对政局变化时的无力感。曹爽虽然身为大将军,但其政治经验与司马懿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司马懿历经风雨,深知如何在权力的斗争中应对复杂局面。而曹爽虽然也曾有所作为,如通过削弱司马懿的权力、扶植自己的亲信等手段,试图掌控朝政,但在真正的权力斗争面前,他的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在与司马懿的正面较量中,曹爽明显处于下风。
虽然曹爽手中拥有兵权,并且有能力动用朝廷资源,但他最大的软肋便是家人的安危。洛阳已被司马懿牢牢掌控,曹爽的妻儿和亲属都被囚禁在其中。如果曹爽真的选择与司马懿展开对抗,最终可能迎来的是一场全家覆灭的惨剧。正因如此,曹爽选择了投降。他宁愿放弃一切,也不愿冒险与司马懿一决生死。
这一点,在曹爽的言辞中有所体现。当他决定投降时,他表示,“若我得以侯爵而归,仍不失为一位富家翁。”这句话中,曹爽透露出对家人的深切担忧,也显示了他选择保全家族的决心。显然,曹爽已经放弃了权力斗争,他只想过上安稳的生活。
然而,曹爽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忠诚大臣桓范的严厉批评。桓范认为曹爽有能力扭转局面,却选择了束手就擒,这让曹爽的名声受到了严重损害。桓范的愤怒并非仅仅是对曹爽轻信誓言的指责,而是他看到了曹爽本可以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却因缺乏胆略和智慧,错失了机会。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的身份和地位也使得曹爽更加信任他的誓言。司马懿出生于名门世家,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且在朝廷中声望极高。司马懿既是权臣,又是一位声誉卓著的老将,曹爽或许认为,像司马懿这样的重臣,决不会轻易违背自己的誓言。
然而,历史的车轮依然碾过了曹爽。司马懿最终不仅撕毁了自己的誓言,反而以“谋反”的名义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政变,致使曹爽及其家族惨遭灭顶之灾。这个事件也标志着曹魏宗室权力的彻底崩溃。尽管司马懿最终成功掌握了魏国的实权,但这种通过背叛和无底线操作获得的权力,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劣的影响。
此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继续巩固家族的权力,最终在公元265年建立了晋朝,取代了曹魏的统治。然而,司马家族通过如此不择手段的方式获得的权力,最终也在“八王之乱”中迎来了自食其果的结局。司马家族的残暴与无原则行为,最终以血腥的方式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