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中,大清铜币往往被误解为破铜烂铁。其实并非人人都错,但也不能简单等同。回望60年代,钱币确实常被当成破烂来出售,这并不是新鲜事,不仅仅是铜币,那个年代还有大量青铜器和其他金属老物件经常被回收熔化成废料。只是极少数懂收藏的人会把其中的一部分留存下来。记忆里,报纸上时常报道某些“国宝”被发现埋在猪圈或鸡槽中的新闻,这类报道屡见不鲜。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我们逐渐形成全民收藏的意识,一些人现在会感叹:如果当年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许就能捞到一笔发财的机会。
其实这样的想法显然有偏差。那个年代不仅饭都吃不饱,更没有人有闲钱去专门收藏这样的物件。即使现在有些钱币确实具备潜在的高价值,当年也可能连一个馒头都买不起,能卖出点钱就赶紧卖了,以换取粮食和日常用品。人们对银币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值钱”二字,并不等同于它的收藏价值。小时候在银铺里也会看到人把银元铸成手镯等饰品,这样的情景大多发生在十多年以前。假如曾经那些制造首饰的人看到今天银元的收藏潜力,未必不会后悔,尤其是其中一些相对稀少的版本,价格甚至有可能达到数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元的级别。
我们如今的钱币市场依然非常火热,即便是比较普通的银币,在市场上也具备不小的收藏潜力。比如孙小头等普品的收藏价值往往接近千元左右。市场上交易量较大的币种之一是袁大头,这种钱币在收藏圈里一直非常受欢迎,价格波动也相对明显。通常品相较好的普品袁大头也多在千元左右,但若遇到数量稀少、品相极佳的版本,价格就会大幅上升,可能达到几千、几万,甚至有的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就大清铜币的整体市场而言,绝大部分的收藏价值并不高,甚至可以说九成左右的品种价值不高。但确实也存在一些版本,价值相对较高,甚至达到过百万的水平也并不少见。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版本与品相之间的关系。以清代末年的钱币为例,宣统后期的币种发行量相对较少,流通过程也不多,因此品相往往更佳。一枚宣统末期发行的二十文铜币由于发行量极少,往往留存为样币的情况比较多,优质品相的市场价格大致在九十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