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历史究竟是这样的吗?姜维是否真的应该承担这个黑锅呢?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他的北伐之路。
在历史上,姜维一共发起了11次北伐,并非小说中常提到的9次。在这11场战役中,他获得了5次胜利,实现了4次相持,只有2次失败。战线不仅延伸到了诸葛亮生前的五丈原和子午谷,更是向金城、漫水,乃至渭水南岸稳步推进。考虑到当时蜀国的实力,能够实现这样的战略布局,实属极其不易。
诸葛亮在世时制定了以攻代守的战略,鼓励大胆进行北伐,并以汉中作为屏障,确保成都的安全。如果将这个战略视为错误,那么姜维无疑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决策。然而,实际上,这个战略是极其合理的。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成为了蜀国的主心骨,身边唯一能够称为将领的也仅有夏侯霸。
通过11次北伐,姜维成功将曹魏的军队牵制在秦岭地区,整整三十年内,他们未曾主动进攻蜀汉,始终保持着战略防御的态势,这的确是值得赞赏的成就。而在如今的观点中,有一种看法认为西川地势险要,民众素质强,蜀汉只需保持防御,就能拖延敌军的进攻。然而,我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历史上,东晋的桓温仅用7000士兵便收复了蜀地,这说明蜀汉的局势并非不可动摇。此外,自诸葛亮死后,朝堂渐渐被权臣掌控,尤其是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在姜维想要除掉他时却遭到刘禅的阻止。黄皓因此对姜维心存怨恨,屡次试图削弱他的军权,以他心腹颜玉替代之,甚至图谋杀害姜维。
在这样充满内外困扰的环境中,姜维依然能够在北伐中不断取得胜利,这让曹魏的司马昭感叹:“姜维屡犯中原,是我心腹的烦恼!”然而,随着刘禅的投降,姜维在剑阁的军队也成了孤军。尽管身处绝境,姜维却不愿轻言放弃,他决心完成诸葛亮的遗愿。面对艰难的形势,姜维只能利用邓艾与钟会未见面的关键条件,在个人舞台上上演最后的阴谋。假装投降的他试图借助钟会的实力去除邓艾,再唆使钟会反叛司马昭派来的援军,最终达到铲除钟会、复兴蜀汉的目的。
然而,因为钟会的轻率举动,兵变发生,姜维、钟会和张仪相继死于叛乱。姜维在62岁时英勇牺牲,生命划下了一个灿烂却悲壮的句号。实际上,姜维面临着诸多选择。刘禅投降后,他作为魏国的将军,完全可以选择投降,但他拒绝了。此外,他也可以选择像北地王刘辰那样自尽,以换取忠臣的美名,但他同样没有这样做!
六十多岁的姜维,已经步入晚年。投降本可安享太平,自杀也能博得忠义赞誉,然而他却宁愿选择与命运抗争。他受到了悲惨的惩罚,却从未放弃自己心中的信念。可以说,直到姜维最后倒下的那一刻,蜀汉的光辉才真正走到尽头。
历史是公正的,那些怀有怨气的文人无力遮挡姜维作为忠臣的伟大身影。他用一生的才华为蜀汉智慧和勇气,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