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年,金兵南下侵犯中原,接连受到沉重打击。曾经不可一世、在北方横行无阻的金帅兀术,在战场上屡屡失利,不得不仰天叹息:“自我起兵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挫败!”这句话,既流露了他的无奈,也折射出金军在此阶段遭遇的惨烈境况。
同年五月,刘锜率顺昌军民英勇抵御金军,将敌人打得仓惶撤回东京一带。而几乎同时,驻守湖北的岳飞也挥师北上,意图通过袭击陈、蔡等战略要地,迫使敌军回防开封,从而打开收复中原的大门。随着战局推进,河南腹地的郾城与颍昌,成为双方主力短兵相接的关键战场。两次大战,岳家军均以大获全胜收尾,留下了那句千古传颂的豪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一口号,不仅鼓舞了宋军士气,也震撼了金军心胆。
挥师北上,智破重甲
六月二十五日,顺昌捷报传来不久,岳飞便率军直逼陈、蔡等地,锋芒毕露。短短数日后,他已兵临郾城近郊。金帅完颜宗弼(兀术)因上次失利心有余悸,遂紧急调集一支一万五千人的精锐重甲骑兵驰援,企图以迅雷之势袭击岳飞主力,达成“擒贼先擒王”的战略目标。
然而,兀术忽视了他所面对的对手。岳飞不仅是沙场统帅,更兼具谋略与胆识。他深谙敌军“铁浮图”重甲骑兵虽攻势凌厉,却机动迟缓、破绽可寻。不同于顺昌之战刘锜采取“避锋芒、待天时”的消耗战法,岳飞选择“以硬碰硬”。他下令工匠昼夜打造麻扎刀、提刀与大斧三类利器,专门克制金军重甲。
大战打响之际,宋军步兵井然列阵迎敌,金军最初还嘲笑岳飞“愚蠢至极”,竟令步兵硬抗铁甲骑。但转瞬之间,宋军阵型一变,麻扎刀直勾马腿,提刀与大斧齐劈甲胄。金军赖以横行的铁甲骑兵瞬间陷入瘫痪,大量战马倒地,骑士翻身毙命。失去了“铁浮图”的支撑,金军十万大军顷刻溃乱,被岳家军如摧枯拉朽般击溃。兀术见势不妙,只得仓皇退兵。
子承父业,颍昌再捷
郾城惨败之后,兀术不甘心失败,急调大军逼近颍昌,妄图扳回劣势。岳飞早有预料,调张宪驻临颍,命其子岳云驰援守城。兀术倾巢进攻,战火迅速燃起。岳飞又遣杨再兴率三百铁骑截击敌军,在小商桥与金军激烈交锋。虽然三百人全部战死,却斩敌两千,慷慨赴义,壮烈至极。
次日,兀术亲率三万骑、十万步压境。守将王贵与岳云协力坚守。岳云仅率八百背嵬军突击敌中军,以雷霆之势直破其阵,又调步兵袭敌两翼,依旧借助“三神器”克制铁甲。鏖战自晨至午,血流成河,双方厮杀惨烈。最终岳家军斩敌五千、俘二千、获战马三千余匹,迫使兀术退守开封,狼狈北遁。彼时岳云年仅二十二岁,英勇果敢,正可谓“虎父无犬子”。
皇帝昏庸,功败垂成
连战皆捷的岳飞,本已扫清北伐障碍,进军朱仙镇,距开封不足四十五里。收复中原、直捣黄龙指日可待。然而,远在临安的宋高宗赵构,在秦桧谗言蛊惑下,竟以“议和”为由,十二道金字牌急召岳飞班师。此举瞬间葬送了大好局势,顺昌、郾城、颍昌的胜果转瞬化为乌有。
1141年十月,秦桧借同党之手,罗织罪名加害岳飞。两月后,这位三十九岁的抗金名将惨死风波亭,留下“莫须有”的千古奇冤。
结语
郾城、颍昌两大战役,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的经典。岳飞审时度势,以劣制强,精准打击敌军软肋,充分展现了其主动进攻、敢于亮剑的战将风范。他不但善于用兵,还懂得团结民间抗金力量,形成统一战线,改变了宋军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
正如毛主席所评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的战术灵活机变,堪称古今中外名将的典范。尽管因昏君与奸臣的迫害,岳飞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壮志,但他在郾城、颍昌留下的辉煌胜绩,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后世无数志士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