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古代中国的超级反派。他的名字似乎总是和一系列恶行联系在一起,成为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君主之一。无数史书中都提到他的暴政,仿佛电影里的反派角色:奢华的宫廷生活、对神灵的蔑视、滥用权力的行径,以及挥霍无度的奢侈消费。纣王的种种行为,仿佛在诉说一个充满罪恶和极端的悲剧故事。然而,春秋时期的子贡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纣王真的有那么坏吗?”他认为纣王的行为更像是一位因为某些原因得罪了社会的明星,所有的恶行和负面事件被无限放大,成了社会的焦点。那么,这位历史中的“超级反派”真的如我们所听说的那样坏吗?还是他只是一个被误解的英雄,或是命运使然的悲剧人物?
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的书写常常受到时代的影响,并且史书是由胜利者所写的。纣王的形象,像是电影中的角色,被层层修饰、夸张、加工,以强化他作为“大反派”的形象。在商朝灭亡之后,相关的历史记录出现了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无法回溯到真实的历史面貌。因此,纣王在历史的镜头中,变成了一个模糊的影像,我们难以清楚地了解他的真实面目。
从历史的角度看,商朝并非一个和平的王朝,它常常发动战争,征服周围的部落,带回大量的战利品,尤其是俘虏。这些俘虏通常会被视为贵重的资源,甚至会在主人去世时被牺牲,陪葬进入黄泉。商朝的这种习俗,也导致了庞大的社会压力。为了改革这一残酷的做法,纣王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并提出用牲畜代替死者陪葬。这一决策的实施,虽然打破了传统,但却激怒了许多诸侯和神职人员,他们认为纣王违背了祖先的教义,亵渎了神明。结果,纣王陷入了孤立的境地,最终在政治压力和军事困境中选择了自尽,结束了他的生命。可以说,尽管他采取的某些改革措施引发了极大的反对,但他尝试改变的举措,至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与传统的历史描述不同,毛主席对纣王的评价则显得更加客观。他认为纣王并非如一些文献和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暴虐无道,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完全英明的君主,但也不至于沦为历史上的恶人。毛主席提到:“把纣王、秦始皇、曹操视为恶人,是一种误解。”他指出,纣王是一位才华横溢、兼具文武的统治者,不应单纯被历史的传言和文学作品所污蔑。
《牧誓》一书中,明确提到纣王被指责的主要问题是疏远亲属、忽视祖先祭祀、受宠于女人以及任用不当的人才。然而,关于他暴虐统治的证据并不充分。这些批评,很大程度上是为反叛者提供正当理由的政治工具。后来的史学家如郭沫若,也指出,纣王对中原地区的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尤其是他在将东夷地区纳入中原版图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努力,这对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着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能忽视商纣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殷代末期,纣王对东南地区的统一,甚至比周朝灭商更为关键。”他认为,纣王的统一政策,正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历史上许多学者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