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嫡长子,也是李隆基心中亲自钦定的太子。然而,李亨的登基并不是等到李隆基去世之后才发生的,而是在李隆基健在的时候便已成为了皇帝。这一切发生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之中,父子俩在逃亡的路途中,机缘巧合之下,李亨毅然决然地背负起了李隆基的重托,自己亲自登基为帝,这一举动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尤为惊人。
李隆基在位期间,虽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但晚年却逐渐暴虐,常常被身边的宠妃武惠妃蛊惑,做出许多错误的决策。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都因此遭到贬黜,甚至被杀害,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懊悔。李亨在被立为太子后,时常处于恐惧中,日夜提心吊胆,谨言慎行,生怕被他人抓到弱点。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性格内向、谨慎的小人物,竟然冒着被斩首的风险,果断采取了如此大胆的举动。而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假使父子两人发生冲突,最后受益的极有可能是其他势力,那种风险之大,令人不寒而栗。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李亨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选择夺取父亲的皇位呢?可以推测,他并非存心要篡位,而是因缘形势所迫,完全是被迫无奈的选择。他的性格出众而显得格外谨小慎微,完全没有勇气轻易触碰如此高风险的决定。想想这种行为的代价,若是失败,等待他的必定是万劫不复的下场。李亨当时面临的境遇,可以与历史上武则天末期的神龙政变相提并论,后者也是出于不得已的情况,由拥护唐朝的大臣们联合策划,最终将李显推上了更为复杂的政治舞台。
在与李隆基决裂之后,李亨决然北上,直奔平凉。然而,杜鸿渐与朔方军的幹部魏少游、崔漪、卢简金、李涵等人经过商议,认为平凉并非合适聚兵之地,必须迁移到朔方才能赢得胜利。于是,杜鸿渐特意亲赴平凉北部的白草顿,热情欢迎李亨到来。
李亨抵达灵武后,杜鸿渐和裴冕等人接连上表劝他即位称帝,呼吁他顺应民心。起初李亨并不愿意,但在亲信,甚至是妻子与李辅国等人的持续劝说之下,杜鸿渐更是五次上表,李亨最终迫于压力只得答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亨确实是在被推进一条不归路,但说他内心没有想过登基的不甘,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正是因为他明白这其中的风险与后果,他才犹豫不决。然而,李亨也清楚分析了这样做的利弊。李隆基已经率领朝廷南逃,叛军已经攻入首都,原本的皇帝何时能回来,甚至能否安全回归都是未知数。在这样的危机背景下,若他能成功登基,身边又有众多支持者,一旦打败了叛军,他便能稳住皇位。即便叛军急剧壮大,以后他与李隆基的碰面也几乎不再可能,那时他依然可以享受权利,甚至在未来的斗争中赢得胜利。此时此刻,李亨面临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安危,更是整个家族和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