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东晋历史的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不仅概括了东晋时期士族门阀与皇室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我们揭示了琅琊王氏和司马氏之间的有趣合作。尽管当时的士族门阀数量众多,包括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等名门望族,但为何与司马家携手共治天下的却是琅琊王氏呢?这个问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回溯至汉末三国时期,士族逐渐演变为门阀,并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西晋的建立正是依赖于这些士族门阀的支持。然而,晋武帝司马炎对此非常清楚,他深知士族门阀的强大将对中央皇权构成巨大的威胁。为了维护皇权,司马炎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抑制士族权力的制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分封宗室为藩王,以此来增强藩王的影响力,从而对抗地方的士族力量。 尽管如此,士族门阀的特性使得他们在地方上对经济、教育和官吏选拔的绝对控制,藩王的根基同样是在地方。于是,西晋的这些藩王很快便与自己封地上的士族门阀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种关系中的互惠互利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动荡与复杂。东海王司马越作为“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自然也没有逃脱这一规律。 司马越的东海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南部,而当地最大的士族门阀就是颇有影响力的琅琊王氏。基于这股力量,司马越与琅琊王氏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合作关系。而王氏宗主、西晋的司徒王衍则成为了司马越最为重要的政治盟友。虽然王衍并不擅长治理国家,但他却极其聪明,懂得如何维护个人的利益,并且明白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司马越一人之上。 因此,王衍开始建议司马越在一些战略重地安排自己的亲信。他劝说司马越任命自己的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而他的族弟王敦则被提名为青州刺史,彰显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精明策略,仿佛是在抄袭“狡兔三窟”的智慧。此外,王衍在无形中还寻找到了第四个“藏身之所”,那就是当时在司马越幕府中的参军王导,正是“王与马”这一说法中的“王”。 与此同时,琅琊王氏的另一个成员,司马睿(晋元帝)也成为了司马越的盟友。王导在司马越的阵营中,由于与司马睿渐渐培养了友谊,他意识到北方的局势已经难以持久,而司马越的前景也十分暗淡。于是,他劝说司马睿及时脱离司马越的控制。南方此时正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王导和司马睿携手南渡,致力于镇守建邺。 在司马睿南渡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王导起到了关键的主导作用。进入建邺之后,王导还成功整合了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南方土著士族,让两者的利益得以共存。而琅琊王氏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王敦,则控制着南方最重要的地区——荆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晋的真正奠基者并不是晋元帝司马睿,而是琅琊王氏这一家族,体现了士族门阀在东晋建立过程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