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件事,实际上道理相当简单,那就是刘伯温的功劳并没有被显著认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开始享有封赏功臣的特权。若没有这些助力,朱元璋的皇帝之路恐怕不可想象。因此,在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颁布了《大明大诰武成》,进行功勋授赏。公爵的封号中,徐达名列首位,共有二十五人获得这样的荣誉;侯爵的授封则有唐胜宗、陆仲亨等,总计七十九位;而伯爵的数量相对较少,包括刘伯温及汪广洋等,仅有十二人。这个名单上的头衔令人瞩目,但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些在明朝奠基阶段立下赫赫战功的六位公爵。
在这六位公爵中,韩国公李善长和魏国公徐达是表现得最为突出,其余的如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以及卫国公邓愈同样功不可没。这六人不仅在战役中表现杰出,更是积极参与了明朝的建立,为朱元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持。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刘伯温却并没有进入这个功臣的名单,反而仅仅获得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诚意伯,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刘伯温,即刘基,虽然在历史上被很多人誉为智者,但他的成就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他曾经被描绘成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奇才,具备深邃的谋略,令人感叹其智慧。朱元璋更是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意指对他的深切依赖。在中国民间,还流传着“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一统江山”的说法,这使得刘伯温的形象在民间更为崇高。
提到“子房”,其实指的是古代的张良。张良因其卓越的智慧与战略才干,协助汉王刘邦取得了楚汉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汉朝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他也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朱元璋用刘伯温比喻张良,表明刘伯温在建国过程中的角色同样不容小觑,然而在实际的历史表现中,刘伯温的成就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刘伯温最初是元朝的一名官员,因对官场的腐败感到失望,因此选择辞官隐退。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展现出强大的崛起势头,刘伯温于是被邀请来到应天(今南京),成为其谋士。此时,朱元璋距离建立大明只剩数年,而此刻的局势也已不是刘伯温单枪匹马就能逆转的。刘伯温早些年投向朱元璋的时间确实较晚,而且在其之前,徐达、李善长等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战功,因此在对比之下,刘伯温的贡献显得相形见绌。
然而,问刘伯温是否有功劳,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刘伯温凭借对当时形势的敏锐洞察,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同时在多条战线作战的战略,主张“各个击破”的战术,这一观点得到了朱元璋的采纳。通过这一战略,朱元璋集中力量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等敌对势力。此外,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在自立时应与“小明王”韩林儿决裂,并提出以“大明”为国号,以此来招揽民心,凝聚天下义士。
国家建立之后,刘伯温更是积极参与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军卫法,这一制度深远地影响了大明帝国的发展,标志着他在历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因此,尽管在历史的舞台上,刘伯温的地位不如那些封爵的英雄显赫,但他的智慧和谋略依然为大明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