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为什么以卖枣为生的关羽,以及以杀猪为业的张飞,似乎并未向任何师父拜过师,卻仍然被后人称作“万人敌”的顶尖存在?在传统的世家子弟观念里,真正的武功高手往往应当出自名门正途的传授,而不是凭粗活劳作或野外拼杀自成一派。刘备靠织鞋谋生,张飞卖猪,关羽卖枣,三人的出身看似平凡甚至草莽,但正史中他们的身份并非出自名师。奇怪的是,这两位并没有明确的师承记录,仍然在三国中期崛起为无可匹敌的存在。就此,我个人认为,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身体素质极佳。史料与传记中多次提到,张飞和关羽身材高大,身高接近两米,体格异常魁梧,在那个物资匮乏、战争频仍的东汉末年,已经属于极为强健的群体。与此同时,他们还肩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日常生活中的粗活不断锻炼着他们的肌肉与耐力。天生的力气和坚韧让他们在没有成体系技艺训练的情况下,凭借个人力量与直觉,在近战中往往占据上风。这样的力量天赋并非凭借师门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长期磨砺与自我挑战的结果。 其次是武术风气与社会背景的共同作用。汉代的武术氛围相对浓厚,史书中反复描写游侠、任侠之人的活跃与显现。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土匪横行,横祸不断,青年男子若想保家卫国,往往会自学一些自卫之术,作为基本的防身手段。这种普及的自卫与自强的文化,使得关羽与张飞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并熟悉武技的要领,逐步在日常生活与冲突中积累经验,打下武艺的底子。 再谈他们的故乡背景。东汉末年的并州、幽州,一直被视为中原王朝与外族搏击的前哨与分界线。长期的战乱让这里的人们不得不以武自保、以武养身。对于关羽来说,他来自并州的河东;张飞则来自幽州的涿郡。这些地区长期处在动乱与迁徙的交替中,居民自幼就被迫练武、练体,既是为了强健体魄,也是为了在战火中保住性命。曹植在描述并州与幽州人时,写下“白马饰金枷,驰北奔西,问谁之子,乃游侠”的形象,恰恰映射出当地人民的游走性格与英雄气概。 征战沙场的经历无疑是他们最重要的“师傅”。公元184年,关羽随刘备征战四方,经历了无数血雨腥风的日子;颜良在军旅生涯的大半岁月里也早已被前线的残酷所雕琢。到了长坂坡之战,张飞在桥边高喊“我是张飞,敢与我决一死战”的气势,早已不是普通武者可比;而公元208年的联合出征,张飞已经在军伍中历练了多年的战斗经验,技艺与胆识都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由此可见,战场本身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也许起初他们只是凭借蛮力和本能在冲突中求生,但在无数次生死对决、以命换命的战斗中,他们的技艺、判断力与战术意识被逐渐磨砺、提升,最终成就了“万人敌”的传说。 总而言之,关羽和张飞的崛起并非靠一纸师门或名师的传授,而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超常的身体素质、活跃的武术风气、家乡的战乱环境,以及无数次在战场上近身搏杀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师父的直接传授,也能在三国的舞台上成为顶尖的存在,成为后世口口相传、难以磨灭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