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在的家族可谓是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在蜀汉,诸葛亮担任丞相,身为国家的最高官员,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样,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也在东吴担任要职,被孙权任命为大将军,是吴国政权中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作为魏国的大将军,诸葛诞的命运颇为曲折,尽管他曾与司马懿结为亲家,但最终却未能逃脱司马昭的手掌,甚至遭遇三族被诛的悲惨结局。
一、诸葛诞的初登历史舞台
诸葛诞的登场比诸葛亮和诸葛瑾要晚一些,最初,他是为魏国效力的。诸葛诞有两位女儿,长女嫁给了司马懿的第五子——琅琊王司马伷,而他曾外孙,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身份,更为诸葛诞与司马家族的联系增添了一层历史色彩。尽管如此,诸葛诞的历史影响不仅仅因他与诸葛亮以及司马懿的亲戚关系。诸葛诞的仕途同样也很值得一提。
他在魏国初任尚书郎,随后被任命为荥阳令,逐步进入了洛阳的仕途圈。作为吏部郎的他,曾因办事严谨、审慎而受到关注。若有官员向他请求什么,诸葛诞往往会先将该人所说的话传出再作决定,这使得他逐渐树立起了自己威严的形象。有人觉得如果讲话不谨慎,可能会丧失职位,因此百官在向他推荐人选时都极为谨慎。
随着时间推移,诸葛诞升任为御史中丞、尚书等职务,并与一些政界人士如散骑侍郎夏侯玄建立了友谊。然而,在魏明帝曹叡时期,由于曹叡对于夏侯玄与诸葛诞等人的虚浮风气感到厌恶,他决定将诸葛诞免职。尽管如此,随着曹叡去世,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执掌大权,诸葛诞的仕途再次得以复苏,不仅恢复了职位,还被晋升为扬州刺史。
二、司马懿与曹爽之间的权力斗争
当时,曹爽的权势已经达到巅峰,甚至成功架空了司马懿,使得司马懿的职位变得名存实亡。曹爽还软禁了曹魏的太皇太后郭太后,逐渐暴露出其傲慢与不知收敛的性格,这引起了许多魏国朝臣的不满。公元249年,曹爽与曹芳去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时,司马懿悄然起兵,控制了洛阳,成功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结果曹爽和他的党羽被一举诛杀。
然而,奇怪的是,司马懿在清除曹爽一派时,并没有动手迫害诸葛诞。对于诸葛诞来说,他似乎并未反抗司马懿的权力转变,二者反倒形成了某种默契的“联盟”。时至公元251年,太尉王凌谋划反叛,打算推翻司马懿时,诸葛诞被司马懿任命为镇东将军,并被赐封山阳亭侯,依然得到司马懿家族的信任。
随着司马懿的去世,诸葛诞继续在其子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庇护下谋职,甚至在公元255年,面对毌丘俭与文钦的叛乱,诸葛诞不仅没有与他们联手,反而帮助司马师平定了叛乱。因此,诸葛诞也因立下战功,被封为征东大将军,掌握了大权。尽管如此,随着他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如邓飏、夏侯玄等接连被诛杀,再加上司马氏兄弟的权力日益膨胀,诸葛诞的内心逐渐变得不安,开始有了反叛的念头。
三、诸葛诞的叛变与悲剧结局
甘露二年(257年),曹魏朝廷颁布诏令,将诸葛诞升任为司空,并召入京城任职。接到这一命令后,诸葛诞心中充满恐惧,因为他意识到司马昭此举实际上是“明升暗降”,目的是剥夺他的兵权,令他陷入困境。在绝望中,诸葛诞决定发动叛变。他联合了淮南的将士和一年的粮草,坚守寿春,甚至亲自杀害了扬州刺史乐綝,并派遣自己的亲信与东吴的文钦等人联系,请求援兵。
当消息传至魏国,曹魏的皇帝曹髦亲自带兵征讨,而司马昭则派遣王基与陈骞领兵围困寿春。与此同时,东吴的援兵也赶到,试图在王基完成包围前进入寿春。战斗十分激烈,至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寿春的粮食已经告罄,诸葛诞与东吴的文钦和唐咨等人拼死突围,但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回城内。然而,由于诸葛诞与文钦之间早有嫌隙,他愤怒之下杀害了文钦。文钦的死导致他的儿子文鸯与文虎投降了魏国,司马昭接受了他们的降服,并封为关内侯,这一举动大大削弱了寿春军民的反抗意志。
最终,诸葛诞的反叛以失败告终,他也因此走向了灭顶之灾。而他与司马懿家族的亲戚关系也未能改变他的命运,最终被诛杀,三族被满门抄斩,成为三国历史上一段悲凉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