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世祖忽必烈的统治期间,元朝曾两次对日本发起征伐,但均未能成功。即便如此,元朝并未放弃,曾有过筹划第三次征讨的行动。尽管忽必烈为恢复元朝的威严做出了巨大努力,决心强烈,但由于国内的动荡和一系列意外的变故,第三次东征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早在与南宋的战争尚未结束之前,忽必烈就已经开始筹备征战日本。在元朝成功征服朝鲜后,忽必烈便迅速在朝鲜半岛设立了“征东行中书省”,也称为“日本行省”。至元十一年,第一次征日战争爆发。元朝派遣了2.7万名精锐士兵,目标是进攻日本的九州。然而,战事刚刚开始,猛烈的海上风暴便摧毁了大部分舰船,造成了惨重的损失。战后,元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但不幸的是,船队一登陆便遭遇袭击,倭国士兵将使者斩杀,元朝的外交使者被杀害无异于在忽必烈脸上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大蒙古帝国的皇帝从未忍受过如此的羞辱,忽必烈决定再次出征。经过长达七年的准备,至元十八年,第二次征日战争爆发。元朝从朝鲜和江南调集了十四万精兵,再度向日本发起进攻。然而,由于无法突破倭国的防线,且再度遭遇强烈的台风,战争再次以失败告终。纵使元朝兵力雄厚,能够调动的资源几乎无可匹敌,但连续的战败让忽必烈深感愤怒和耻辱。第二次征讨失败后,元朝决心采取更加坚决的手段,准备对日本进行致命一击。
从国力上来看,元朝几乎覆盖了东亚的大部分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只要长时间与日本进行消耗战,最终必定能够取胜。但问题在于,元朝并非一个稳定的帝国。随着疆域的扩大,皇族内部的争斗不断,蒙古贵族与新征服地区的矛盾愈加激烈。这种内部分裂,逐渐耗尽了国家的精力与资源。
成吉思汗创立帝国时,曾将领土分封给他的子孙和兄弟。其中,西道诸王被封于西方,即今天的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尔汗国,而东道诸王则封于帝国的东方,即今日的东北和大兴安岭一带。东道诸王中,以成吉思汗的幼弟铁木哥一脉最为强大。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之时,铁木哥家族全力支持忽必烈。但等到忽必烈登基成为大元皇帝后,便不得不采取削减铁木哥家族权力的措施。
当时,西道诸王已经势力庞大,元朝廷已无法有效指挥四大汗国。如果再任由东道诸王继续壮大,最终元朝的中央政权可能会被削弱,导致强大地方势力逐步脱离控制。因此,忽必烈决心遏制铁木哥一脉的发展,结果引发了激烈的矛盾。最终在至元二十四年,铁木哥家族的领导者乃颜公然起兵反叛,这一叛乱恰逢第二次征日战争结束后的第六年,同时也是元朝准备发动第三次东征日本的关键时期。
这场叛乱极为复杂,牵涉到的不仅是内战,还涉及族群与权力之间的激烈冲突。元朝为了平定叛乱,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和时间,长达二十年的平定和善后工作将原本准备用来征讨日本的兵力耗费殆尽。忽必烈原本希望迅速结束第三次东征的计划,结果却被突如其来的国内变故打乱。而忽必烈本人也在至元二十七年去世,新皇帝继位后,再也没有提及征讨日本之事。
对日本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然而,日本的安全并未因此得到安宁。受蒙古威胁的影响,镰仓幕府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国内局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恢复和平与繁荣。随着内部矛盾日益激化,镰仓幕府终于在公元1333年走向崩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距离第二次元日战争不过五十年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