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生于200年,去世于260年),字玄伯,出身于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他是一位著名的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同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陈群的儿子。陈群在历史上被誉为曹丕的四友之一,即那些在其登基过程中给予巨大支持的亲信。公元226年,当曹丕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他特意选择了陈群、司马懿、曹真和曹休作为托孤大臣,负责照顾年轻皇帝曹芳。然而,尽管陈泰受到了父亲的光环和家庭的影响,他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中选择站在了司马懿这一方,甚至劝说曹爽放弃抵抗,这一决策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关于陈泰为何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选择不反抗,笔者认为,这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陈泰在反抗司马懿方面并没有具备足够的实力。在曹魏的青龙年间(233年至237年),陈泰担任了散骑侍郎,而在青龙四年的十二月,也就是公元237年,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号,成为颍阴侯。到了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他又升任并州刺史,同时加封振威将军、持节、护匈奴中郎将。虽然他在官职上看起来颇具权威,但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陈泰已经被调回京城,担任一个不掌控军队的尚书。因此,即便他有转向曹爽的可能性,实际上也很难对高平陵之变的进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其次,陈泰与司马懿之间的人际关系相当密切。曹魏的四友包括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这四位大臣是魏文帝曹丕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友情。早在东汉末年时,司马懿和陈群就已经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陈泰从小就与司马师、司马昭有着密切的交往,几乎可以说彼此是青少年时期的玩伴。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陈泰很难选择与司马懿的家族对立。
第三个原因是曹爽的行为严重损害了陈泰家族的利益。在曹芳即位后,大将军曹爽听从其心腹丁谧的谋划,试图削弱司马懿等老臣的权力,他将大量权力集中于个人亲信和宗室兄弟手中。与此同时,曹爽还大力提携一些在曹叡时期被弃用的人物,使得朝廷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作为尚书的陈泰便被边缘化,无法在权力中心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陈泰的父亲陈群制定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这本是为了让世家大族在选拔人才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曹爽的做法无疑使得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受到损害。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泰自然不会反对司马懿,反而希望通过支持他来对抗曹爽。
最后,高平陵之变后,陈泰获得了日益强大的司马氏的信任,然而他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曹爽而非曹魏皇帝。因此,陈泰后期为了避免卷入朝廷的内部斗争,主动请求外调,前往雍州任职。在任期间,他成功抵御了蜀汉将领姜维的多次进攻,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