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提到“大都督”这一官职,许多人往往会联想到东吴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然而,实际上这一称谓来源于文学作品,而在正史上,只有陆逊被正式册封为大都督。相对而言,曹魏政权中也有三位重要的大都督,他们分别是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今天,我们来一探这三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司马懿
《晋书·宣帝纪》记载了司马懿在魏明帝曹叡时期的军事经历。在公元230年,魏帝决定出兵伐蜀,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并加封为大都督,还授予了假黄钺的权力。这一行动是由大司马曹真与司马懿共同指挥的,然而,由于蜀道艰险,且连日大雨,远征未能如愿进行,最终不了了之。
虽然此次伐蜀行动未成,但司马懿凭借在抵挡诸葛亮北伐中的表现,逐渐积累了更多的权力。之后,曹叡提升他为太尉,而当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则遭遇了曹爽的排挤,权力逐渐被削弱,晋升为无实际权力的太傅。然而,司马懿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公元249年成功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掌握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史称“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直到公元251年去世,享年73岁。他被追谥为“宣文”,并被葬于首阳山。其子司马昭继位为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而当孙子司马炎称帝后,又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师
《三国志》对司马师的记载显示,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在政治上也极具谋略。嘉平六年(254年),他废除了曹芳,扶立曹髦为帝,并被加封为大都督,拥有了“奏事不名”的巨大权力。司马师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尤其是毌丘俭和文钦,他们联手发动了叛乱,威胁到司马师的统治。
在这场战斗中,司马师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并成功平定了叛乱。然而,在与文钦的激烈对抗中,文钦的儿子文鸯突袭了司马师的营地,司马师因惊吓过度,导致眼球被震出。尽管如此,司马师并没有露出自己的伤情,继续指挥战斗,稳定了军心。虽然他最终平定了叛乱,但这场过度的劳累也导致了他健康的急剧恶化。
司马师于公元255年去世,享年48岁。曹髦亲自穿上素服前去吊唁,并追赠司马师为“忠武”。几个月后,司马昭继承了父亲的封号,追尊司马师为“晋景王”,并于公元266年追尊司马师为“景帝”,其墓被称为峻平陵,庙号“世宗”。
司马昭
司马昭继承父亲司马师的遗产,稳步走向了更高的权力巅峰。甘露元年(256年),司马昭被曹髦加封为大都督,授予了“奏事不名”的权力。此外,司马昭还被封为高都公,领地扩大至七百里,并受到了九锡的殊荣。尽管如此,司马昭并未满足于这些荣誉,他在随后的几年里稳步扩张自己的权力,并逐渐架空了曹髦的实际控制。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遭到弑杀,司马昭迅速扶持曹奂继位。司马昭不仅加强了自己的地位,还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成功地灭掉了蜀汉。公元263年,他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联合进攻,最终摧毁了蜀汉的国土,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彻底崩塌。
经过这些波澜壮阔的军事胜利,司马昭被封为晋公,并于次年晋升为晋王。最终,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位称帝,开启了晋朝的历史,司马昭也被追尊为“景帝”。
通过这三位历史人物的事迹,我们看到大都督这一官职在曹魏政权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军事上的一项职务,也承载了巨大的政治权力和责任。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手腕,深刻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进程,并最终促成了魏国的灭亡和晋朝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