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亮剑》中的李云龙,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这个人物虽然性格直率、粗犷,有时甚至会口不择言,常用脏话对人发火,但他在战场上的能力却是无可挑剔的。他的军事才干使得上级领导既喜爱又畏惧。喜爱的是他极强的战斗力,畏惧的是他那常常惹祸的个性。李云龙几乎每次都因冲动行为而犯错,但却能凭借军事才能弥补,这样的复杂性格造就了他“功过相抵”的命运。而李云龙的形象,实际上是多个历史人物的合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型便是王近山将军。
王近山于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年幼时,他便开始给别人放牛,13岁时更是去了地主家当了长工。随着土地革命的推进,红军进驻他的家乡。15岁的王近山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成为了一名红军通信员。虽然起初只是通信员,他却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果敢,很快在战斗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无畏的战士。
在1932年的商潢战役中,王近山所在的红四军第10师第30团接到任务,要攻占一座敌军据守的山头,敌方由国民党刘峙指挥的第12师驻守。由于敌人装备精良,而且占据了有利的高地,第30团进攻困难重重。此时,担任第30团第6连连长的王近山,面对困境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主动请缨,带领部队向敌人发起进攻。他带领战士们奋勇向前,打光了所有子弹后,便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在交战中,他将一名敌兵抱住,和其一起滚下山崖,头部在翻滚时被尖石撞击,受伤流血。他没有时间顾及伤口,直接拔枪击毙敌人。最终,在王近山的鼓舞下,战士们发挥出极大的拼搏精神,用石头砸、用牙咬,硬生生击溃了敌人,成功占领了山头。战后,王近山头部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他也因此得到了“王疯子”的绰号。
那场战斗中,王近山喊出了著名的铁血誓言:“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这段话不仅体现了王近山的豪情壮志,也反映了他敢于承担责任的决心。在此战中,王近山带领的六纵队消灭了敌军的59团,在其他部队的协同作战下,整个第3师被歼灭,国军全线溃退。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的表现更加令人惊叹。1937年秋,他时任八路军129师772团副团长,带领5个连队在七亘村及甲南峪一带伏击了日军二十师团的辎重部队,成功击溃了敌人300余人,己方仅损失十余人。战利品整整搬了一天一夜,成为一次典型的伏击战。
1943年,王近山奉命前往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在经过山西临汾东北的韩略村时,偶然发现200多名日军,王近山果断决定设伏埋伏敌人,最终一举消灭了这支“战地观光团”。这个“战地观光团”是专门前来华北向冈村宁次“学习”的,但没等到与冈村宁次接触,就被王近山全歼。日军在得知情况后调集了3000人来围攻,但王近山已经带队迅速撤离,敌人连他的影子都没找到。毛主席听闻王近山的事迹后,特地握住他的手说道:“我早就听说红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现在成了吴下阿蒙,了不起呀!”
王近山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个粗鲁的“大老粗”,但实际上,他心思细腻、眼光独到。有一次,他在巡视军营时,路过两名女兵,两个女兵立刻行礼并问好。王近山本能地回了一个军礼,准备离开,但突然停住了脚步,转过身对身边的警卫说:“这两个女兵是特务,给我抓起来。”警卫们感到困惑,问道:“首长,是不是搞错了?她们是咱八路军的新兵。”王近山一边摇头一边解释:“她们叫我‘近山副团长’!但我刚刚任职,穿着和其他战士差不多,她们怎会认出我?再看她们手上的茧,明显是常年使用武器留下的。新兵哪有这种老茧?再说,日军的普通士兵不会配枪,只有军官和特务才有。”最终,王近山的判断没有错,这两名女兵果真是日军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