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商鞅变法的推行,秦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特别是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凭借强大的军力,秦国最终消灭了山东六国,建立了秦朝。然而,在战国末期,尽管秦国连灭韩国、魏国、赵国、楚国和燕国这五大诸侯国,齐国却未曾派兵援助,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关切,仿佛采取了一种漠视的态度。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齐国的这种行为显得非常短视。
那么,齐国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我认为,齐国不援助其他诸侯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齐国曾经历过围攻的历史
首先,齐国的短视可以追溯到它曾经遭受过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围攻。早在公元前286年,齐闵王在位时,齐国吞并了富庶的宋国,实力达到了巅峰。然而,齐国的强大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警觉。于是,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联军,向齐国发起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
这场战争中,乐毅的联军成功击败了齐国主力,并在之后的追击中,一路攻破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见到临淄已难以防守,齐闵王带着一部分人撤退到莒邑,坚守城池。然而,乐毅继续追击,最终攻占了临淄,掠夺了齐国的珍宝和祭祀器物,并将这些战利品送到燕国。燕昭王对此大喜,亲自前往济水岸慰劳军队,奖赏功臣乐毅,并封他为昌国君。乐毅接着继续向其他齐国城市进攻,五年间攻占了七十多个城邑,只有莒邑和即墨未被收复。
尽管齐国在公元前279年,经过田单等人的努力成功复国,但“五国伐齐”给齐国带来的创伤极为深重,国家实力已经无法恢复到昔日的巅峰。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对其他诸侯国的敌视情绪更为强烈,甚至产生了“眼不见为净”的心态,不愿再伸出援手。
二、齐国与秦国的地理距离
其次,齐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对秦国的威胁评估较低。战国时期,秦国虽然逐步崛起,但其战略重点并未立刻指向东部的齐国。在公元前230年,秦国首先消灭了韩国,接着与赵国发生激烈战争,并最终在公元前228年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的残余势力虽然建立了代国,但已不复往日之盛。
随后,秦国继续进攻魏国。在魏国的大梁城,秦军一度无法突破坚固的城墙,直到王翦之子王贲采取引黄河、鸿沟水流灌城的策略,经过三个月的围困才攻克了大梁城,魏国最终灭亡,东郡的地方被秦国接管。
然而,尽管秦国的扩张势头如此强劲,齐国始终未感受到直接威胁。秦国的进攻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与南方,而齐国作为东方大国,相较之下显得较为遥远。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齐国才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并开始后悔未曾援助其他诸侯。然而,那时局势已经无法挽回,秦国的铁骑势不可挡,齐国最终未能逃脱灭国的命运。
三、齐国大臣的贪婪与背叛
最后,齐国的灭亡还与朝廷内的奸臣有着密切关系。与赵国的李牧一样,齐国也有这样一个贪婪的宰相后胜。战国末期,后胜担任齐王建的宰相,他因个人贪欲与秦国勾结,收受秦国的重金。后胜的宾客和仆从也都在暗中接受秦国的贿赂,共同劝说齐王建不要援助其他诸侯国,导致齐国的政治决策陷入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的军队士气低落,朝政腐败,甚至无人愿意出征。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开始对齐国展开攻势。由于齐国内部的政治混乱,面对秦军的强大压力,齐国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最终,齐国在没有一场激烈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被秦国灭掉。齐人对朝廷的腐败感到愤怒,纷纷将齐国的灭亡归咎于宰相后胜的误导,甚至流传出“悲耶,哀耶,亡建者胜也”的歌谣,表达了他们的悔恨与愤怒。
总结来说,齐国在面对秦国的崛起时,之所以不出兵援助其他诸侯国,源于其曾遭受过围攻的痛苦经历、地理位置上的相对安全、以及内部腐败的政治环境。最终,齐国的灭亡,成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政治与军事博弈的一个悲剧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