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19年萨尔浒之战起,明朝军队便进入了持续的溃败状态。到了1622年的广宁之战前,后金的汗王努尔哈赤已推进至山海关以北约400里,和明军仅隔辽河对峙。与此同时,后金不仅攻占了辽东半岛,还向南扩展势力。此时,明朝的一些有识之士不仅担心后金会进一步进攻山海关,还忧虑后金可能会趁机渡海攻打京畿。尽管后金当时并未建立强大的水师,但如果后金通过旅顺突破海防偷渡成功,他们半天的时间就能抵达山东登州,这对明朝的震慑效果,可能远超山海关的防御。
从地理位置来看,辽东半岛如同一个楔子,深入渤海与黄海之间。在辽东半岛的对面,便是山东的登莱地区,而西北则是明朝的防线——天津卫。如果后金控制了辽东半岛,他们便能通过旅顺港口,对天津、登州(即烟台)、莱州等地进行登陆作战。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明朝任命了辽东经略熊延弼,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方布置策”。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利用广宁城作为正面主战场,吸引后金主力,同时从天津、山东的登莱地区出兵渡海,牵制后金力量,并请求朝鲜支援,联合抗敌。
在这一战略框架下,熊延弼特别强调了多方协调的重要性。他认为,可以通过与朝鲜的合作,增强明朝在辽东的战略影响力,进而抵挡后金的攻势。具体操作上,除了在辽东和海上部署兵力,还特别强调了从朝鲜避难的百姓可以重新组织成军,配合朝鲜作战。这一布局的关键点在于,明朝不仅要防守辽东,还要利用海上优势,限制后金的行动空间。
1621年5月,驻守广宁城的辽东巡抚王化贞指挥毛文龙进驻皮岛,并开始在辽东半岛沿线建立防线。毛文龙的部队在辽东设置了一条长达千里的岛屿防线,包括三山岛、广鹿岛等多个岛屿。这一战略布局能够有效限制后金在山海关方向的正面进攻,同时也能在后方给予敌军打击。如果后金从正面攻击,毛文龙的部队就能通过袭击后方强迫敌军回援,从而减缓后金的攻势。此外,由于后金缺乏水师,无法有效防范毛文龙的进攻,这使得后金的压力大增。
虽然熊延弼的“三方布置策”最终未能在广宁城失守后立即实施,但从1623年起,毛文龙利用岛屿防线频繁对后金驻军发动袭击。1624年,毛文龙带领军队渡过鸭绿江,突袭了辉南的后金辉发部;同年6月,毛文龙又袭击了耀州(今营口),并于9月再次袭击海州。到了1626年5月,毛文龙甚至攻击了鞍山驿,令努尔哈赤震惊不已。努尔哈赤在得知消息后迅速派遣重兵进行镇压。尽管努尔哈赤的军事行动迅速且猛烈,但由于缺乏海军的支援,后金始终未能彻底解决毛文龙的威胁。
毛文龙的袭击范围逐渐扩大,从镇江(丹东)到金州,甚至包括鞍山驿周边的地区,成为了后金的重要战略压力点。辽东的汉人也积极响应,加入毛文龙的抗金行动,使得后金的防线屡屡受到骚扰。然而,尽管明朝的抗金力量不断加大,后金始终没有能力在海上展开有效反击。毛文龙的反击行动不仅削弱了后金的攻势,还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让明朝可以在山海关方向部署防线。然而,由于内部原因,山海关正面战场并未和毛文龙的行动产生良好协同,最终努尔哈赤开始忽视这些小规模的骚扰,并逐步收缩了自己的防线。
努尔哈赤意识到,毛文龙的骚扰并不会对自己的主力造成实质性威胁,于是决定将沿海居民迁移内陆,减少外海的暴露。史料中记载,努尔哈赤在这一时期采取了大规模的内迁政策,“沿海四百里之地,便尽去之而不踞”,彻底摧毁了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战略优势。
总体而言,尽管明朝未能完全落实熊延弼的战略布局,毛文龙通过频繁的袭击有效地牵制了后金的行动,延缓了其向山海关的进攻速度,为明朝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来巩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