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春节前后,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帝)在自己二十三年的人生中,经历了一段非常不顺心的时光。
随着年关的临近,噩耗传来,华中重要城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昌竟然陷落在了“长毛发匪”——太平军手中。大年初一,太平军弃城而去,五十万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沿长江东下,兵锋直指金陵。
在这个象征新开始的日子里,清朝皇帝收到的却只有一份份急报和不断恶化的战况。年轻的咸丰帝心中充满了困惑,不明白这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山野乡民,如何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从南疆的荒凉之地,变得如洪水猛兽般势不可挡。
咸丰的疑问可以理解,甚至洪秀全自己也无法想象,那个曾在科举中屡试不第的穷困书生,如何能在偏远的乡村掀起如此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更是让所有人感到难以置信……
越围剿越壮大的太平军
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开始,到1853年1月12日攻克武昌,太平军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从中国最南端的崇山峻岭一路打到了华中腹地的长江流域,军队人数从最初的2万,暴涨到50多万。
太平天国的快速崛起,与两广士兵的英勇作战密切相关,但也少不了清朝南方官员的腐败无能和军队纪律的松弛。以广西提督向荣为例,从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起,他几乎全程参与了对太平军的“围剿”,但每次都未能有效制止太平军的壮大。
在向荣的“围追堵截”下,太平军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威胁,反而越战越强。直到太平军仅用了21天,就攻下了武昌,而向荣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军队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像向荣这样的清朝将领,虽说个别有过几次直接与太平军对抗的经历,但大多数官员对太平军的威势感到恐惧,追击时常常仅是空喊口号,远远跟在后面,甚至守城时也会溃不成军。
从武昌到金陵,战局逐渐清晰
1853年2月8日,太平军从武昌出发,带着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水陆并进,沿长江东下。战斗序列中,胡以晃统领陆军,石达开则指挥水师,其他将领如李开芳、林凤祥等也都各自带队,形成强大的进攻态势。
太平军的行军速度极快。虽然负责追击的清军提督向荣欲追击,但由于兵力不足,始终未能迫近太平军,只能远远尾随。在江面上,太平军凭借舟楫的便利,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从2月11日到15日,太平军接连攻占五座城市,完全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而清军的指挥官,接连在战斗中失利,纷纷逃散,导致了下游的九江和安庆几乎成了空城。
清军防线崩溃,太平军逐步逼近南京
在太平军攻占武穴后,清军的防线出现了明显的裂缝,尤其是九江一带,几乎成了空城,清军士气大受打击。此时,负责安庆防务的安徽巡抚蒋文庆本应严阵以待,但他却对太平军的进攻感到毫无信心,甚至向咸丰帝报告“难以阻挡”。
当太平军攻占安庆后,南京城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清朝的防守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防线的指挥官,像陆建瀛、琦善等人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反击。
决战金陵:南京的命运
南京,作为东南的重镇,是清朝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意味着太平军能够控制长江流域,威胁到整个清朝的命脉。为此,咸丰帝指派了多个重要将领前往支援南京防线,但最终的战局却并未如他所愿。
2月25日,太平军开始向南京逼近,沿途清军一路溃退。到3月5日,太平军终于突破了清军的最后一道防线,迅速逼近南京。尽管南京的城墙坚固,防守一度顽强,但最终,太平军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和独特的战术,突破了南京的防线。
3月19日,南京的仪凤门被攻破,城内的守军彻底崩溃。清朝两江总督陆建瀛在混乱中被太平军击毙,而南京城最终在3月20日落入太平军之手。
这场战斗标志着太平天国取得了自起义以来最大的战略胜利,而南京的陷落,则是太平军与清朝长达十一年的对抗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