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罢免了曹爽的“大将军”职务。这个事件对魏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中的关键在于曹爽的处境。尽管司马懿率军发动了起义,夺取了魏国的实权,曹爽依旧掌握着曹魏天子曹芳。此时,曹爽还可以依照曹操的手法,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这种方式,他本可以号召全国的将领来共同讨伐司马懿,从而扭转乾坤。然而,曹爽未能采取这一策略,未听从谋士桓范的建议,将曹芳带至许昌,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败亡。
当曹爽回到洛阳之后,立即遭到司马懿的暗算,被迫丧命。与曹爽同党的人,包括桓范,也未能逃脱三族被灭的悲惨命运。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桓范的小儿子桓楷幸运逃脱了这场灾难。他不得不隐藏身份,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这一点最终对晋朝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桓范的历史背景
桓范,原籍沛国龙亢人,现今的安徽怀远县。作为出生在魏国宗室周围的人,桓范的身世背景较为显赫。建安末年,他开始在丞相府担任掾职,并与王象等人共同撰写了《皇览》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到了延康元年,他被任命为羽林左监,逐步晋升至魏明帝时期的中领军、尚书等重要职务,还曾出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等职务。桓范的智慧和远见,尤其是在曹爽担任大将军时,为曹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谋略,可谓是曹爽的得力心腹。
然而,由于曹爽过于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忽视了桓范的忠告,最终导致了两人都被司马懿所处死。为了彻底斩草除根,司马懿不仅将桓范本人除掉,还连带铲除了其家族。然而,桓范的小儿子桓楷幸运逃脱了这场杀戮,开始了漫长的隐姓埋名之路。
二、桓温的崛起
桓范的后代,特别是他的儿子桓楷,虽然一度未曾引人注目,但随着东晋局势的变动,桓家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荣耀。桓楷的孙子桓温,便成为了东晋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桓温的高祖便是桓楷,而桓温也继承了龙亢的血脉。据史料记载,桓温身材伟岸,气度非凡,个性豪爽而大度。在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后,桓温迎娶了南康公主,担任驸马都尉,这使得他获得了东晋皇室的高度信任。
桓温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他通过一系列征战和政治手段逐步积累了自己的权力。永和元年(345年),桓温被任命为持节、安西将军,担任荆州都督,开始掌握长江上游的兵权。在多次征战中,桓温逐渐增强了自己的声望,并且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他不仅灭亡了成汉,还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权力。
然而,桓温晚年时欲篡位称帝,但由于第三次北伐的失败,导致了他声望的严重下滑,最终未能如愿。尽管如此,桓温的积累还是为其儿子桓玄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本。
三、桓玄的权力掌控
桓温去世后,桓玄继承了南郡公的爵位,并迅速在东晋朝廷中崭露头角。他身材魁伟,气质出众,博学多才,尤其擅长文艺,广受赞誉。在桓玄的领导下,他消除了殷仲堪和杨佺期等政敌,彻底掌控了朝廷的权力。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桓玄逐渐接管了丞相、侍中、都督等重要职务,甚至在历史上被赋予了“桓南郡”的称号。
在大亨元年(403年),桓玄迫使晋安帝禅让皇位,并建立了桓楚,宣告了东晋的实质性覆灭。这一行动虽然在当时震动了整个东晋政坛,但也为桓玄的权力垄断铺平了道路。然而,桓玄最终未能坐稳权位。公元404年,刘裕发动反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击败了桓玄,并将其处决。
尽管桓玄失败,但他为东晋的覆灭埋下了种子。在刘裕掌权后,晋安帝被杀,司马德文被立为晋恭帝,刘裕则取代了东晋,建立了刘宋政权。从历史学者的角度来看,桓玄废立皇帝的行为为刘裕取代东晋提供了无可争议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