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曹操之间的爱恨情仇贯穿了整个三国时期。许多人知道,刘备曾一度归顺曹操,但最终因要匡扶汉室而选择与曹操决裂。令人意外的是,刘备起家的军队,曾经是从曹操手中“骗”来的。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引发了许多人对刘备如何得到了这支军队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原本忠诚于曹操的将士,最终反而跟随刘备,为他效力?这个故事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事情发生在公元198年。当时,刘备与曹操联合攻打吕布,成功夺回徐州,之后刘备将徐州交给了曹操的亲信车胄管理。然而,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一同进入许都,却发现曹操变得越来越霸道且心狠手辣,这让刘备深感不安,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危险的“虎穴”。
这一切为刘备后来的行动提供了契机。刘备发现曹操并不可靠,因此他开始策划将军队从曹操手中“骗走”。当时,袁术已经败落,袁绍成为了他新的目标,刘备以此为理由,准备北上与袁绍会合。而在途中,他趁机带走了曹操手下的数万军队。曹操想召回这支军队,已是无法挽回的局面。俗话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一旦军队起义,指挥官的命令便无法再控制。
这一切难道是曹操的疏忽吗?为何那些将士并没有反抗刘备,反而甘心随他而去?为何那些曾效忠曹操的士兵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刘备一方呢?背后隐藏的原因,其实与当时的兵制密不可分。
古代中国经历过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交替,而三国时期正处于募兵制盛行的阶段。募兵制意味着军队的构成多由职业军人组成,他们的忠诚与效忠不再局限于国家,而是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由于当时战乱不断,豪强割据,许多人私自组织了自己的军队。对于这些士兵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得到足够的酬劳,一旦有更好的条件,士兵们会毫不犹豫地效忠于新的主公。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士兵们对高级指挥官的忠诚度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许多士兵其实并不认识自己的最高领导者,只知道自己直属的将领。只要将领发号施令,他们便会遵从。兵符作为调动军队的凭证,刘备只需要通过调动将领,就能轻松掌控士兵。
更为关键的是,刘备“骗”走的那支军队实际上并非完全忠于曹操。《三国志·徐晃传》提到,朱灵是袁绍派遣给曹操援助攻打陶谦的将领,陶谦败亡后,朱灵带着三营兵马留在了曹操身边。也就是说,朱灵和他的部队本来并不是曹操的死忠,而是可以被说服或引导的目标。刘备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迅速抓住机会,将朱灵调离,杀掉了曹操派去监视的人员,顺利夺取了这支军队。
此外,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为刘备的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曹操在政治上掌控着最大的权力,但从名义上看,天下仍然是汉朝的天下。刘备也始终以“匡扶汉室”的名义进行行动,许多人并未将曹操视为完全合法的统治者。因此,刘备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争取那些不满曹操统治的力量。
最后,刘备身边的关羽与张飞,作为两员虎将,也为他的军队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保障。两人不仅武勇过人,而且与刘备深厚的兄弟情谊使得他们能够吸引更多士兵的信任和效忠。正是这种社会环境与人力资源的结合,使得刘备能够成功带走曹操手中的军队。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刘备从曹操手中“骗走”军队并非偶然,而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社会现实以及他个人机智的结果。你是否也感到刘备的这一步棋其实是在情理之中?他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匡扶汉室,也是为了在乱世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打下自己的根基。对于刘备的这一行动,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一场阴谋,而应理解为他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为了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