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许多人都渴望通过学识和才能步入仕途,参与治国理政的事业。然而,在这个追逐权利与名利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对金碧辉煌的官场生活不以为然,其中三国时期的崔州平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崔州平,来自清河,是三国时期以文才闻名的杰出人物。他与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等人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后人将他们合称为“诸葛四友”,可见其在当时的交际广泛和声望显赫。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水镜先生曾提到:“南阳的诸葛亮与博陵的崔均平、颍川的石韬、徐庶以及汝南的孟公威四人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不仅展示了诸葛亮与崔州平等人的深厚友情,也反映了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崔州平常常光顾诸葛亮的茅庐,两人纵谈高论,分享对未来的思考。在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崔州平在诸葛亮之下,位居第二。但若论远见卓识,崔州平却更有过人之处,充满了对未来的深刻洞察。
在那段动荡的时期,战火频仍,名士辈出。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为此特意三度前往茅庐拜访。在未见诸葛亮之前,刘备恰巧遇到一位风度翩翩的高人,误以为是诸葛亮。经过交谈得知,这位高人是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尽管刘备希望能与他一起谋划大计,但崔州平却坦然拒绝,声称自己性情懒散,并不愿追求功名利禄,遂离去,展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决定出山相助。崔州平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长叹一声:“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他认同刘备是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导者,但同时认为诸葛亮出山的时机并不理想;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他的这一判断。虽然诸葛亮凭借卓越的智慧助刘备在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与曹操、孙权并肩策马,但最终也未能逃脱衰落的命运,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崔州平也向往成就一番伟业。东汉献帝初年,他曾与袁绍联手在山东举兵讨伐董卓,但董卓怒火中烧,将他的父亲崔烈囚禁在监狱中,最后遭到乱兵的惨死。尽管他怀有一腔热血和伟大的理想,但也深知“顺天者易、逆天者劳”。当时,曹操的势力在北方已如日中天,孙权则在江东稳步发展,刘备则是各方势力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崔州平早已洞察到这一切,因此即使诸葛亮后来成为蜀汉的丞相,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三人也赴魏国任职,崔州平依然选择了沉默。
崔州平对人生的许多事情有着清晰的认知,他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通过个人意志改变的。因此,他选择顺应天命,最终没有出山。他游历四方,观赏自然的美景,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也是一种难得的选择,流露出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人生岂止功名利禄,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独特的智慧和风范。
参考文献:《三国志》、《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