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记》让3000年文明从“史页”走向“掌心”
创始人
2025-09-29 09:31:57
0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当殷墟甲骨上0.2毫米的占卜刻痕在显微摄影下显露出不同贞人的书写力度,当何尊腹底“宅兹中国”的铭文通过三维扫描重现西周工匠的铸造轨迹——纪录片《中华史记》以文物为桥,让沉睡的历史细节苏醒为可触摸的生活印记。这部横跨3000年历史、覆盖130多家博物馆和遗址的纪录片,不仅打破了历史纪录片“高冷小众”的刻板印象,更创造了“全民追更古史”的文化奇观。

以物见人构建历史细节的情感根系

“我们不想做一部流水账式的朝代史,而是要让观众看到历史背后‘人的温度’。”导演戴修扬在采访中坦言,创作初期团队就确立了“物—人—文明”的叙事逻辑,“每件文物背后都有鲜活的人,每个时代的生活细节才是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该片打破了传统历史纪录片多聚焦帝王将相的叙事惯性,在呈现关键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的同时,将镜头延伸至普通个体的生存痕迹:商周甲骨上贞人刻写卜辞时的力度变化、何尊铸造者留在纹饰缝隙中的工具印记、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上乐师敲击的遗痕……这些史书鲜有记载的“民间痕迹”,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拼凑出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片中还特别设置专家解读环节,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出镜,结合文物实物展开深度解析——比如面对殷墟甲骨,考古专家会现场对比不同时期卜辞的刻写风格,分析贞人身份与占卜内容的关联;解读何尊铭文时,历史学家则结合西周宗法制度,还原“宅兹中国”背后的政治愿景。

业内专家表示,摄制组在拍摄曾侯乙编钟时,音乐学家通过对编钟音频的测量,发现其音高与当代国际标准音高在某些音阶上的微妙联系,这不仅体现了古人高超的音乐制作工艺,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音律精准的追求。这种基于考古实证的细节解读,正是《中华史记》“以物见人”叙事策略的生动体现。

戴修扬聚焦创作逻辑进行分享:“团队将通史划分为18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依据时代特质选取独特切入角度——既要贴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又要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探究欲。从文物特征到场景构建,均经过史学与考古学双重验证,力求让细节还原历史的原貌。”

技术赋能成就文明解码的数字钥匙

该片技术团队在采访中强调:“技术是服务历史解读的工具,而非炫技的手段。”这一理念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有边界的创新”特色。

该片的技术创新始终锚定“服务历史真实”的原则:通过显微摄影呈现甲骨文卜辞中0.2毫米的刻痕变化,帮助观众理解不同贞人的书写习惯;在呈现商王武丁占卜的情节时,利用动画技术,生动还原龟裂的甲骨、AI复原的战争画面,加上情景再现的占卜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在展现唐代长安城时,采用数字虚拟重建技术,将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进行数字化复原,与现代西安的城市景象进行对比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变迁。这些技术应用并非单纯追求视觉效果,而是为历史细节提供了实证支撑。

传播破壁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共创

当社交媒体上热烈探讨“商代贵族的日常占卜”时,便能深刻感受到《中华史记》带来的全民共创氛围。片中对殷墟甲骨的细致呈现,让观众看到了商代贵族生活中占卜的重要地位。从武丁出征前通过甲骨占卜决定是否开战,到贵族少年“子”日常对学业、打猎、生病等琐事的占卜,这些细节激发了网友的浓厚兴趣,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对商代占卜文化的理解,有人依据片中展示的甲骨刻痕和专家解读,分析不同贞人的占卜风格;还有人结合现代心理学,探讨占卜在当时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作用,甚至有网友根据纪录片里的知识,创作出关于商代占卜场景的绘画作品,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众多点赞和转发,使得古老的商代占卜文化在现代网络空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贾艳红认为:“《中华史记》最深远的影响,是重塑了公众与历史的关系。它让历史从‘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变成‘可以讨论的生活话题’,当年轻人主动参与到历史解读中,文化传承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I创作油画作品参展国际艺术展 在当代艺术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正悄然改变着创作的边界。当AI创作的油画作品出现在国际艺术展的展厅...
【梦幻绘境教育】绘画人物的动态... 动态和姿势是赋予二次元角色灵魂的关键元素,能让画面瞬间鲜活起来。 创造生动姿势:通过灵活调整身体重心...
原创 李... 一、所谓神算 每当天下大乱或者王朝鼎盛之时,史书中总会出现一些让当代人难以理解,而后世读来却惊叹不...
原创 美... 琉球群岛位于东亚地区,面积达到了3611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重要。二战时期,美国攻占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
原创 明...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朝堂制度相比前面的王朝有了不少改进。首先,废除了宰相的职位,这样皇帝就可以亲自掌握...
首届西湖雕塑邀请展启幕,探寻艺... 中国现代雕塑始于西子湖畔——1928年,国立艺术院于孤山罗苑创立了中国首个雕塑艺术系,此举奠定了中国...
【清彩画影教育】OC 绘画前期... 在绘画的缤纷世界里,原创角色(OC)绘画充满魅力与挑战。通过笔下线条与色彩,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
沈三草 | 阅兵展国威 艺心颂... 【沈三草题】 艺术家简介 沈三草 原名沈从斌。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故宫博物院特聘...
周玉莹:从“音乐表演”到“教育... 从“音乐表演”到“教育艺术” ——一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双路径求索 原创作者|周玉莹(广州市天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