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晚年所犯的一个巨大错误,就是在情感的驱使下,置所有人劝阻于不顾,执意为关羽报仇。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备的蜀国刚刚经历了惨痛的失败,国力大幅度受损。若魏国趁机进攻,蜀国无疑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然而,事实真的是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吗?我们从一系列事件的细节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魏国,这一举动表面上是要激怒刘备,转移他的怒火,让刘备将目标对准魏国。然而,经过多年的恢复和建设,蜀国的军队确实有了相当的实力,但其经济却仍然深深依赖于东吴。这也导致了两种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孙权与曹丕相互利用;另一方面,蜀国则固守蜀道,曹军很难攻破。实际上,蜀国的战略重心并不在魏国,而是东吴,这也是魏国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而曹丕选择发动对东吴的攻击时间点也极其关键。
公元222年,刘备亲自领军进攻东吴。在夷陵一战中,蜀军惨遭陆逊的重创,随后黄权投降魏国。同年十一月,曹丕也开始了对吴国的战争,派出了三路大军进攻东吴。曹丕的军事安排堪称精妙,分别由曹休、曹仁、曹真三位大将统领三路魏军。东路由曹休带队,目标是攻占洞口要塞;中路由曹仁指挥,沿江南下;西路由曹真统帅,准备攻打荆州南郡。三路大军的调动,需要大规模的兵力和后勤支援。曹丕能够在三个月内完成如此复杂的部署,显然他对攻打东吴早有准备。换句话说,当刘备出兵伐吴时,曹丕已悄然开始筹备对东吴的战争。
曹丕实际上是在等待一个机会,那就是东吴与蜀国两败俱伤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曹丕并不认为刘备是魏国最主要的威胁,相反,曹丕的目光紧盯着东吴,尤其是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孙权很快也意识到,曹丕的真正目的就是坐收渔翁之利。于是,孙权开始采取谨慎的策略,一方面派遣陆逊迎击刘备,一方面则向曹丕示好,甚至向魏国表示臣服。孙权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东吴在与刘备交战时遭到魏国的夹击。
曹丕同意了孙权的请求,并要求孙权的儿子作为人质。这本是一场权力交换,但却在孙权身上迎来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陆逊成功击败了刘备,迫使蜀国失去荆州并完全退守蜀中,牢牢把守蜀道。此时,蜀国已经没有了与魏国抗衡的资本,而东吴的实力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在掌握了荆州后,成为魏国的最大威胁。曹丕很快意识到,东吴的崛起已经超过了蜀国,且有可能对魏国构成更大的威胁。
然而,孙权接下来的举动彻底触动了曹丕的底线——孙权毁约,放弃了对魏国的臣服。曹丕此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固守险要的蜀国,另一边是变得日益强大的东吴。如果曹丕选择攻打蜀国,势必会造成魏国的重创,这使得东吴有可能趁机发动反攻。曹丕的选择很明确,攻打东吴是最佳的战略。即使魏国最终没能完全吞并东吴,只要占领一部分领土,就能有效地限制东吴的进一步扩张。
曹丕按计划发动了对东吴的攻势,但却低估了吴军的防守能力。历史再次上演了曹操在赤壁的失败。曹休的东路魏军虽获得了初步胜利,击败了吴国名将吕范,但随后局势急转直下。西路的曹真也几乎攻占了江陵,却在朱桓的反击下被迫撤退。而更为严重的是,魏军内部爆发了瘟疫,给原本就艰难的战局雪上加霜。最终,曹丕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
曹丕的战略并未能如愿以偿。他原本期望通过东吴与蜀国之间的战争消耗双方的实力,然后在两国疲弱时迅速吞并东吴。然而,由于过于自信和对敌人的轻视,曹丕的计划破产。此后,刘备因病去世,诸葛亮继位,决定恢复与东吴的联盟,保持三国之间的制衡局面。东吴与蜀国的合作使得魏国的威胁被有效抑制,而曹丕则未能在有利时机彻底消灭东吴。曹丕的失败为魏国未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曹丕去世后,魏国的政局动荡,司马懿逐步崭露头角,争权斗争激烈,最终导致魏国的内乱和司马氏的崛起。
这场复杂的三国纷争,体现了各方如何通过策略和运筹帷幄把握权力,任何一方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局势的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