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的家乡,我必须得回来。”11月17日,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文代会代表、邓利陶瓷工作室负责人邓利在谈及作为代表返乡参会感受时,话语中满是赤诚。

虽常年扎根景德镇,但他始终牵挂着贵州。他说:“此次作为贵州籍省外新文艺群体代表参会,最触动我的是家乡文学艺术界蓬勃的向心力,借此机会与贵州同行探讨学习民族文化,如何通过陶瓷的物性获得新的表达空间。”

中国红——“遵义胜境”陶瓷绘画系列作品《遵义胜境》。
邓利1990年出生在贵州赤水河畔,赤水河畔高耸的山影和清澈的溪流,成为他艺术的启蒙,也成为他创作中永恒的精神原乡。
他12岁开始系统学习绘画,这份热爱一路指引他。后来他在景德镇持续探索现代陶艺与民族美学语言的融合,以陶瓷为媒介,将宋画的空灵意境与现代环保意识相融合,创作的陶艺作品与中国山水画初显非凡才情。
2011年起,邓利成为“景漂”一员,在瓷都开启长达14年的陶艺与传统美学深度融合的艺术探索之路。

中国红——“遵义胜境”陶瓷绘画系列作品《醉美赤水河》。
凭借这份执着,2024年,邓利代表贵州获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十届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一等奖。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他创作的《中国红——“遵义胜境”陶瓷绘画系列作品》入选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他的《心无尘》系列作品曾获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作品《东方之美》入选第119届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他还为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精品展创作作品《希巴姆古城》。
对于贵州工艺美术发展,邓利有着深刻观察。他认为,贵州是一片活态的土壤,有未被过度开发的纯粹性,意味着有无限可能和巨大空间。在他看来,要深扎地域的特质,把少数民族的智慧,赋予作品天然的叙事性,让古老的智慧在作品中呼吸。

中国红——“遵义胜境”陶瓷绘画系列作品《雄关漫道》。
此次文代会期间,邓利的陶瓷作品与贵州工艺美术作品同台展出,这让他倍感欣喜。作为从贵州走出去的陶瓷艺术家,他始终思考如何让家乡文化在瓷面上绽放光彩。未来,他计划更系统地探索这一融合路径,让陶瓷成为传播贵州文化的载体。
“希望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景德镇与贵州的文化艺术联动,为家乡工艺美术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赤水河畔的绘画少年到心系故土的文代会代表,邓利始终以陶瓷为媒,在传统与创新中坚守,在个人艺术追求与家乡文化传承间担当。他坚信,贵州美术定能在多彩文化土壤中蓬勃生长。
“今日盛会,我深受触动,更感使命在肩。”邓利表示,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火热的发展实践,正是文艺创作最深厚的沃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坚守艺术理想,深挖时代主题,力求以更多文质兼美、彰显贵州气派的精品力作,回报伟大时代,不负人民期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