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这个传奇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自古至今鲜少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疑问。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花费了整整三回的篇幅,详细描绘了诸葛亮七次擒拿孟获,又七次释放他的经过。这一故事不仅涉及了孟获、祝融夫人等人物,还展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智勇双全的形象。同时,故事里也有诸如驱动巨兽、火烧藤甲兵等波澜壮阔的场面,让人心潮澎湃。
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防止北方曹魏可能带来的威胁,亲自带兵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进入南中后,诸葛亮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屡屡获胜。当他得知孟获在南中百姓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时,便下定决心要将孟获一举擒拿。经过七次擒获和七次放走,诸葛亮巧妙运用了心理战术,最终打破了南中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南方的局势,为北伐战略的展开铺平了道路。“七擒孟获”的故事折射出了诸葛亮智慧与仁德的高度融合,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被广泛崇敬的英雄。
《汉晋春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贽的《史纲评要》等东晋、宋代和明朝的历史文献中均有对“七擒孟获”故事的记载。同时,作为历史地理著作的《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有所提及。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三国志》这本最具权威性的三国历史记载中,却未对七擒孟获的事迹作出任何说明,仅简单提到诸葛亮在建兴三年春季率军南征,秋季完成平定南中叛乱:“三年春,亮率军南征,其秋悉平。”这短短的十二个字,不仅没有描述“七擒孟获”的详细经过,甚至没有提到任何相关的战略与战役。史学家认为,既然诸葛亮是以“谨慎小心”著称的人物,那么反复七次擒拿又七次释放孟获,似乎并不符合他的个性和战略常理。
在诸葛亮的南征过程中,凭借出其不意的袭击,他迅速歼灭了西路的叛军,斩杀了叛军首领高定,并成功占领了越巂郡。同时,马忠在东路作战,也成功击败了以朱褒为首的叛军。经过这些迅猛的军事行动后,诸葛亮全力攻打最后的叛军据点——益州郡,最终彻底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通过这些战斗可以看出,诸葛亮采取了非常果断和严厉的手段,尤其对于那些不愿归顺的敌人,毫不留情,绝不可能出现“七擒七纵”的宽容情况。
然而,部分史学家认为“七擒孟获”这一事件确实发生过。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之一,便是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云南昭通县附近的白泥井发现的“孟孝琚碑”。这块汉代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孟氏在南中地区的历史地位。而民间供奉的五显神像中,也常常出现孟获的形象,俗称“扫坛蛮王”。根据这些历史资料,专家推测,孟获可能是建宁郡曲靖人,属于叟族部落的首领,彝名为兹夺阿窝,汉名则为孟获。如果孟获确实存在,那么“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有可能是真实的,只不过《三国志》未曾详细记载这一事件。
然而,在讨论“七擒孟获”时,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即便诸葛亮通过“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南中地区的叛乱并没有完全平息。根据《三国志·李恢传》的记载:“后军反,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三国志·张嶷传》也提到:“嶷乃往讨,生缚其师魏狼。”这些历史记载表明,南方的叛乱并没有真正结束,甚至时常发生新的反叛。诸葛亮南征后,孟获表面上归顺了蜀汉,但孟获的妻子依旧带领部队进行抵抗,并最终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她的部队全数阵亡后,依然独自骑马奋战,直到她的战马陷入泥沼,才被蜀兵所杀。这表明,即使孟获表面上归降,许多部族依然不甘屈服,继续与蜀军作战,因此史书中有“恢身往扑讨”、“嶷乃往讨”的记载。
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叟族和夷族的多次叛乱依然频繁发生。即使在诸葛亮过世后,南方的战乱依然未曾彻底平息。甚至太守龚禄和焦璜接连被杀,导致之后的太守不得不迁往安定县,越巂郡一度成为空壳。建兴九年,汶山的羌族爆发反叛,建兴十一年刘胄再次造反,这些事件距诸葛亮平定南方的时间不过十年之久。之后,汶山的平康夷也在延熙十年发起了叛乱。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南方的民族问题。从蜀汉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南征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表面功夫,看似宏大壮丽,但效果有限,无法根本性地解决南方的动荡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