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年到1617年,瑞典与俄罗斯爆发了英格里亚战争,最终瑞典击败了沙俄,成功崛起为北欧的霸主。那么,瑞典是如何打败沙俄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欧洲局势
1598年,俄罗斯沙皇费奥多尔一世·伊万诺维奇去世,留下了没有继承人的局面,标志着留里克王朝的终结。费奥多尔的妻子,皇后伊琳娜·费奥多罗夫娜·戈东诺娃成为摄政,但由于民众对女性掌权并不看好,而且皇后本人也不热衷于权力的争斗,最终将大权交给了她的哥哥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之后,戈东诺夫逼迫俄罗斯贵族推举自己为沙皇,开启了戈东诺夫王朝。
然而,戈东诺夫王朝限制了大贵族的权力,这引发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同时,火山爆发引发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饥荒,沙俄依旧延续着穷兵黩武的政策,局势迅速恶化,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这个时期,俄罗斯陷入了极度的混乱。波兰立陶宛联邦则借机支持假冒的留里克王朝后裔,发动了迪米德里战争,试图推翻戈东诺夫王朝。
瑞典国王卡尔九世看准时机,派遣雅各布·德拉加迪率军进攻沙俄,成功攻占了拉多加湖的塔拉哈·拉多加要塞。1606年,沙俄贵族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叔伊斯基推翻了由波兰支持的沙皇伪德米特里一世,自立为沙皇瓦西里四世。波兰拒绝承认瓦西里四世,并支持另一位伪德米特里二世与其争夺沙皇宝座。瓦西里四世向瑞典寻求援助,承诺将科雷拉堡垒交给瑞典,换取瑞典的支持。双方因此结成了瑞俄联盟,共同对抗波兰的势力。
二、战争爆发
1610年7月4日,波兰军队总司令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带领军队在克鲁希诺战役中大败瑞俄联军,并乘胜占领了莫斯科,俘虏了瓦西里四世,随后扶持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萨成为新的沙皇。卡尔九世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试图扶持自己的儿子查尔斯·菲利普登上沙皇宝座。为了争取这一目标,瑞典趁机夺取了沙俄北部的领土,最终引发了英格里亚战争。
1611年7月,雅各布·德拉加迪率军进攻诺夫哥罗德,仅用三天时间便成功占领了这座城市。瑞典随后在诺夫哥罗德成立了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由查尔斯·菲利普担任大公。接着,瑞军进一步攻占了拉多加湖区域和诺夫哥罗德地区,但在向南进攻普斯科夫时遭遇失利。此时,卡尔九世病逝,他的儿子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继承了瑞典的王位,继续支持弟弟雅各布·德拉加迪争取成为沙皇。
1612年,俄军击败了波兰军队,并重新夺回了莫斯科。随后,沙俄贵族在1613年拥立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成为沙皇,开启了罗曼诺夫王朝。然而,瑞典并不承认米哈伊尔一世的合法性,继续计划夺取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沃洛格达等重要地区,以巩固对波罗的海东岸的控制,将波罗的海变成瑞典的内海。瑞军随后进攻季赫温,但未能成功。此时,俄军趁机发动反攻,试图重新夺回诺夫哥罗德,但瑞军成功将其击退。
1614年8月,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亲自指挥军队,参与了对格多夫的围攻。瑞军在大炮的支持下,发动猛烈进攻,迫使守城的俄军投降。1615年,瑞军再次进攻普斯科夫,但城中的俄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并击毙了瑞军的指挥官,导致瑞典始终未能攻占这座城市。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
在此情况下,双方精疲力尽,开始进行和谈,试图结束这场战争。瑞典希望通过和谈获得北冰洋沿岸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口,使沙俄失去北冰洋的不冻港,变成内陆国家。然而,英格兰王国与荷兰共和国担心瑞典控制阿尔汉格尔斯克后会影响它们与俄罗斯的贸易,因此派出代表团进行调解,帮助缓解瑞俄之间的矛盾。
三、双方停战
1617年2月27日,瑞典与沙俄签订了《斯托尔波沃条约》,正式结束了英格里亚战争。条约内容规定:沙俄将英格里亚和凯克斯霍姆等地割让给瑞典;瑞典则将诺夫哥罗德和拉多加等地归还给沙俄;沙俄放弃对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的领土宣称,并赔偿瑞典2万金卢布;瑞典则放弃对沙俄皇位的宣称,承认米哈伊尔一世为沙皇。
总体来说,英格里亚战争使得沙俄失去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所有港口,逐渐沦为欧洲的弱国。而瑞典则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波罗的海东岸,进一步巩固了与波兰的接壤,迈入了帝国时代,成为北欧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