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初夏,粟裕重返安徽谭家桥,望着眼前苍翠的群山,这位被誉为战神的开国大将,悲从心来竟流下了泪水,因为这里埋葬着他终身难释的遗憾。
1934年,为缓解敌人第五次围剿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中央决定将红7军团和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转入外线作战,创建浙皖边苏区。
结果在安徽谭家桥,红10军团遭遇惨败,第19师师长寻淮洲牺牲。此后,红10军团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追堵下,转战于皖南地区,遭受严重损失,指战员大部牺牲。
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兼第20师师长刘畴西,第21师师长胡天桃,被俘后惨遭杀害。只有时任军团参谋长的粟裕,带领一千多人突出重围,侥幸活了下来。
对此很多人不明白,为何下辖三个师,全军团兵力超过一万人的红十军团,会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惨遭失败,不仅兵力损失殆尽,高级将领也大部牺牲。
对于红十军团的覆没,其实主要有以下6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出发的时候,随军携带的辎重和物品较多,光是各种印刷好的标语啥的,就挑了很多,很不符合出去打偏师策应主力,轻装上阵的要求。
第二个原因,是与闽浙赣军区合并之后,重组了一下指挥体系,出发的时候军事上的负责人寻淮洲,这时候变成了下面的一个师长,没话语权了,新的军团长刘畴西和政委乐少华,两个人军事指挥上能力略显不足。
第三个原因,是对困难估计不足,因为目标是向敌人的核心地区挺进,沿途碰到的对手都是比较强的,不再是那种地方保安团之类的地方部队了。
第四个原因,是临阵发挥有点问题,按粟裕的建议,应该以寻淮洲带领的19师去伏击敌军,因为这支部队实力最强。但军团长刘畴西却非要老部下20师和21师迎战。
当时粟裕只是参谋长,并没有拍板权。于是,军团按照刘畴西的方案执行,20师和21师奉命伏击,19师则负责后面包抄。
结果20师和21师伏击时,新兵扛不住压力,开枪太早,敌人警觉,转眼调头反击。面对危局,寻淮洲没选择回援,而是继续打敌人后部,结果被对手先下手抢了制高点,导致19师遭到夹击,连带着寻淮洲本人当场牺牲。
第五个原因,是王耀武临阵超水平发挥,发现陷入包围之后,没像以前其它国军部队那样慌乱,而是马上稳住了阵脚,并且看出了对手的破绽。从后来王耀武历次作战来看,他本人的能力在国军将领中本身就属于比较高的水平,粟裕虽然也高,但这时候无权独立决策。
第六个原因,是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当断不断,犹豫不决,撤离不够及时。只有粟裕带领一部分人,坚决突围,才成功幸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