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虽然在战场上屡败于西方列强,但大清的心理防线还是很牢固的。除了极个别有识之士,从皇帝到走卒仍视大清为天朝上国,觉得洋人只是在“奇巧淫技”上占了便宜,煌煌天朝在礼教、伦常,尤其是国体上还是远胜洋夷。
基于这种心理,清廷上下觉得在坚守自身体统的基础下,吸纳一些西方的“奇巧淫技”(主要为军事、工业科技),大清必会再次迎来万国来贺的盛况。由此展开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
实事求是地说,清廷这次改革的成果是空前的。
首先,从史上最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中拯救了自己。其次,摆脱了历代王朝末期的枷锁 – 财政枯竭。清廷后期岁入不仅稳定,还节节攀升(从四千余万白银涨到三亿两的水平)。最后,整体国力也未如唐宋明末期那样持续衰退,农工商军事等均逆势增长,并建起让小号列强都羡慕的海军(北洋水师)。
注:清廷后期岁入飙升,除了受益于西方传来的农业工业技术、全新关税和商税管理制度等,也得益于同时期国际银价的暴跌(也可以说清廷末期的岁入包含一定的水分)。
但同期一样开始改革自救的邻居日本,却在甲午给清廷兜头淋了一桶冰水,到底是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呢?其后戊戌变法的速败、庚子国变的耻辱让清廷逐渐意识到了那个核心的问题,天朝在国体上真的远胜“蛮夷”么?
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英国大皇帝好:
中国与贵国通好有年,交谊益臻亲密。夙闻贵政府文明久著、政治日新,凡所措施,日臻美善。朕眷恋时局,力图振作,思以亲任善邻之道,为参观互证之资。兹特派兵部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部右丞绍英前赴贵国考求政治。该大臣等究心实务、才识明通,久为朕所信任。受命恭国书代达朕意,惟望大皇帝推诚优待。俾将一切良法美意从容考究,用备采酌施行,实感大皇帝嘉惠友邦之厚谊。
(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九)
光绪三十一年,清廷致英王的国书里,正式承认了大清在国体、政治上不如英国,希望英国允许清廷大臣赴英考察学习并提供便利。
虽然清廷和皇室认识到皇帝集权制度已走到末路,但皇权之毒不是那么容易戒断的。其后清廷一地鸡毛的政体改革,终将大清送入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