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早晨起来的时候,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窗外树枝摇曳,车沸人喧,热热闹闹,几乎要以为,这是一个四月末的清晨。
把院子里许久未坐过的摇椅擦干净,铺上宜家买来的大皮垫。
泡一杯茶在手边,第一千零一次,重阅红楼梦。
正巧翻到的是晴雯被赶出大观园,袭人装模作样托人送了几件衣服,而实心眼儿的宝玉,专门溜出去看她。
去的时候晴雯正渴得半死,想喝水又没人倒。
正巧看到宝玉来了,赶紧叫他倒一杯茶来喝——富贵窝里长大的宝二爷哪里见过穷人是怎么喝茶的,自然找不到她家的茶泡在哪里——最后还是晴雯指挥,才知道是一个陶瓷的茶吊子里泡着一壶茶,倒一碗来,如饮甘霖一般饮尽了。
晴雯尤自不觉得怎么样,反倒是旁观的宝玉在心里唏嘘。
从前喝一盏茶都挑肥拣瘦的芙蓉花主人,今天,喝起这没滋没味的茶水来,倒是像比从前那些珍稀的贡茶还好喝些。
村姑陈看到这段的时候,关注的点从来不在曹老的频道上,而是,那个茶吊子。
资料里的茶吊子,跟现代的茶壶很类似,只是顶上多了四个孔,用来穿绳子,绳子把它吊起来,底下放炭火盆子,用于加热。
当然,平时使用的时候,是不吊起来的。
就直接放在灶台上,边上放只碗,想喝的时候就倒出来,大快朵颐。
茶吊子的出现,说明,在清朝,平民家里,也是喝茶的。
另外,也说明,就算在奴才横行的辫子朝,平民喝茶,喝的也是泡出来的茶,而不是焖出来的茶。

2、
再看更早的宋朝。
没有一个女人得到善终的“厌女症”文字作品《水浒传》里,专管各种拉媒保纤工作的王婆,开的就是茶馆,卖的,就是泡出来喝的茶。
有时间的话,列位看官可以细细去查宋朝的史料,关于喝茶的。
可以说,大宋虽然在军事上积弱,但在喝茶这件事情上,大宋人,是发挥到了极致的。
点茶,煎茶,泡茶,就是没有焖茶。
拿焖茶壶焖上一小时再喝?想太多!
就算大宋朝已经发明了焖茶壶,但你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大宋人,去喝那焖了半晌,早已经没有鲜味,没有鲜爽感,没有清香与花香的“黄汤”,那还不如一棒子敲在他头上,直接晕过去算了。
喝茶就是要喝新鲜,要现泡,要鲜爽,要口感丰富层次分明。
那专门体现身份与地位的“点茶”里,品质差一点的绿茶粉,是根本打不出均匀的、堆积起来久久不散的白色细泡沫的。
隔年的绿茶粉,就更别提了。
那是王婆的店里才卖的。专门给西门庆和潘金莲约会的时候喝的。
更何况,点茶之后,再高级一点的,还要在上面画画,做“茶百戏”,如果茶叶的品质差一点,茶叶的新鲜程度弱一点,都打不出均匀丰富久久不散的泡沫,承载不了这些丰富的画面。
其实,大宋人如果想要喝焖出来的不香不稠不鲜不爽的黄汤,也不是没有办法。
拿只大茶壶,外包一个更大的棉套子,把茶壶里冲满沸水,投入茶叶,盖紧,放到棉套子里包紧紧。
这番操作,夏天至少能保温4小时,冬天至少能保温2小时。
这跟现代的焖茶壶焖茶的原理是近似的。
小时候看外婆做米酒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翻遍任何文献,野史外传,都没有见到有宋人如此这般喝茶的。
穿越回大宋的时候,如果跟他们提焖茶,估计会被翻好多个大白眼。
好好的茶焖烂了喝,怎么想的?

3、
唐朝就更没有焖茶的喝法了。
唐朝时气温高,大家夏天都穿纱,穿半臂短袖,谁家来焖一罐子茶喝,非得馊臭了不行。
大唐时,与西域交流频繁,碎叶城的李白大老远都来了西安,去了四川,到了湖北。
西域各国对中原大地的文化是十分景仰的,这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其一就是——喝茶。
试想一下,高鼻深目的胡人,好不容易在驼骆上颠簸了几个月,在黄沙里晒了几个月,终于来到稍微凉快一点的西安,或者洛阳。
然后,我们焖一壶茶给他们喝。
天热加上茶叶长时间高温,挥发掉大部分维生素与芳香物质。
这壶焖出来的茶,那叫一个酸爽,能让西域胡人把三个月来吃下去的烤肉,都折腾得干干净净。
自此对中华上国的茶文化,疑惑又疑惑。
试想,我们的茶叶,我们的丝绸,还怎么卖到西域去?
那必定,不可以焖茶,而是泡茶。
把江南的山青水秀,泡到一碗香喷喷的茶汤里,端给那些吃了一辈子羊肉的番邦客,这方才可以,一盏便收了他们的魂魄。
从此,西域的驼铃声里,伴随着幽幽茶香,行去万里。

4、
茶是古人发现的。
喝茶的方法,是古人发明的。
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那么,就请某人,某某人,某某某人,尊重一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不要再乱折腾茶叶了。
不要焖它,不要焖它,不要焖它。
茶叶別的是个鲜爽口感,哪怕是历史上著名的“边茶”,人家也不是焖出来喝的。
蒙古人煮奶茶,西藏人煮酥油茶。
请认真看,没有焖。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