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谈及近年来贵州文艺事业的发展,文代会代表、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水根语气中充满自豪,“过去几年,各文艺协会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把贵州的故事讲出去了,把多彩贵州的文化带到了全国各地。”

他特别提到黔东南火爆“出圈”的“村超”“村BA”“村T”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这些乡村赛事,是我们民族文化最鲜活的表达。”在他看来,这些源于基层的火热实践,不仅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更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我们通过舞蹈、音乐、手工艺等形式,将乡土文化转化为有温度、有深度的艺术成果。”
吴水根认为,这种文化自觉,正是贵州文艺蓬勃发展的根基。“过去是别人来看我们,现在我们还主动走出去讲故事,这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深知,传统技艺既要“守得住根”,也要“跟得上时代”。

吴水根以台江“村BA”为题材创作的银饰。
“我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过去有很多规矩,比如‘传男不传女’,工具不能外借,图样不能外传。”他说,“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有人真心愿意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近年来,他主动打破陈规广收学徒,其中不乏女性和来自贵州以外的手艺人,推动这门古老技艺在多元群体中焕发活力。
与此同时,他积极探索非遗的现代化表达与市场化路径。“传承不是复制古董,而是让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他将苗侗文化中的风雨桥、鼓楼、“蝴蝶妈妈”、百鸟衣等经典元素,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在坚守传统锻制工艺精髓的同时,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
吴水根出生于黔东南苗族银匠世家,从小在火塘边听着锻造银饰的锤声长大。40多年来,他从一名乡村银匠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入选国家重大主题展览,并走进高校、博物馆及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交流。
2021年,他的代表作《苗乡侗寨风雨桥》亮相北京,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该作品以银为媒、以桥为形,寓意“中华民族心连心”,深情表达了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2024年,他的另一件银饰作品远赴法国巴黎展出,向世界讲述苗岭大地的诗意与哲思。2025年6月,他还带着自己的作品亮相了日本大阪世博会。

他始终坚持“作品要有故事”——每一件银饰,都承载着苗侗文化的记忆,或是节日的欢庆,或是祖先的传说,亦或是今日乡村振兴的新貌。他还积极参与“非遗+旅游”“非遗进校园”等项目,让更多游客亲手体验银饰制作,让青少年在触摸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本次文代会上,吴水根透露,自己正在酝酿一件大型银饰作品,计划将于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之际推出。“这将是我毕生技艺与情感的凝聚,我要把它献给祖国,也献给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他期待,未来几年,贵州民间文艺能获得更多展示平台、政策支持和跨界合作机会。“我们要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推动贵州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说,贵州有18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需要匠人用心挖掘、勇于创新,才能让更多贵州故事通过文艺的方式打动中国、感动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吴蔚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上一篇:爱艺术爱上海(第三季)|上海,是托宾愿意深情观察的“他乡”
下一篇:郝智来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