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早期的历史中,虽然其人口较少,但凭借独特的八旗制度和骑兵优势,清军在军事上迅速崛起。然而,满族在治国理政和文化领域却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汉族文官来支撑国家的管理。满族能够建立清朝,得益于少数汉族文人的支持和贡献,其中范文程便是一个典型代表。范文程原本是明朝的一名落魄举人,但在皇太极的器重下,成为了其重要的智囊,参与了满洲的许多政务。因此,满清政权初期,文臣匮乏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攻占了明朝的都城北京,随着清军的入关,统一中原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然而,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仅靠范文程、洪承畴等少数几位文臣显然是不够的。清朝急需大量人才来帮助管理新占领的广阔土地。当北京城沦陷时,许多明朝官员选择了投降李自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顺利归顺清朝。李自成是汉族人,且与这些官员有一定的血缘和文化联系,而清朝则是一个来自关外的满洲政权,许多人对是否投降清朝存在严重的疑虑。
经过在山海关的战斗击败李自成后,清军顺利进入了北京。在北京,原明朝的官员有一部分随着李自成撤退,但大多数选择留在北京观察局势。虽然这些官员待在北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愿意为清朝效力。很多人在短暂的观望后选择南下,继续待在明朝控制下的江南等地区,另外一些则选择隐居避世,不愿与清朝合作。此时的多尔衮面对严峻形势,感到非常困扰。毕竟,正是用人之际,若没有足够的文官,即便占领了大片土地,也难以有效治理。
在范文程、洪承畴等汉族官员的建议下,多尔衮最终下令:“令在京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这意味着,愿意为清朝效力的原明朝官员可以恢复他们的原职,甚至若有能力,官职还可以晋升。这一命令迅速产生了效果,许多明朝的官员开始考虑投降清朝,以便恢复或提升自己的职务。例如,冯铨,涿州人,19岁便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他擅长礼乐典章,并在当时的朝廷中颇具影响力。然而,冯铨的道德品行却十分糟糕,他曾是魏忠贤的忠实追随者,在魏忠贤的支持下,帮助魏党迫害东林党,并参与了魏党的文献编纂工作。在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冯铨也因此遭到革职,被迫赋闲在家。
然而,当清军入关后,冯铨因其名声和对朝廷制度的熟悉,被多尔衮特意征召,担任内院大学士,恢复了高官厚禄。多尔衮甚至将冯铨列在范文程等人之前,充分显示了他对冯铨的重视。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多尔衮的战略眼光,也有着深远的政治意图。多尔衮通过此举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使是曾经倒台的官员,只要为清朝效力,依旧可以获得高位。这一策略成功鼓励了更多的前朝官员出山为清朝效力。
多尔衮的政治手腕无疑超过了当时的两位汉族政权领袖——李自成和南明的弘光帝。他通过巧妙的任命和招募,不仅吸引了大量前朝官员,还为清朝的政权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些曾为明朝效力的文臣,帮助清朝逐步巩固了江山,最终实现了对整个中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