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临终时曾经深刻地预见到司马懿的野心。他告诉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懿不甘心一辈子当个臣子,未来必定会插手曹魏政权,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曹家的统治。虽然曹操早已看透了司马懿的心思,但出于对曹丕能力的信任,尤其是曹丕比司马懿小四岁,曹操最终还是选择没有直接除掉司马懿。曹操认为,曹丕足够聪明、足够有能力去压制司马懿,并且从年龄上看,司马懿年纪较大,按照常理,曹丕会在司马懿之前去世,因此不必太过担心司马懿的威胁。然而,没想到的是,曹丕才40岁便去世了,这样一来,司马懿的机会就来了。此时,许多人开始感叹,如果当初曹操选择曹植或者其他的儿子作为继承人,也许司马懿就不会有后来的机会,甚至可能不会出现司马氏篡魏的历史悲剧。
其实,尽管曹操有25个儿子,然而在这些儿子中,曹丕是最适合继承父亲基业的人。曹操去世时,实际上已有13个儿子去世,剩下的儿子中,也并非每个都具备继承能力。例如,曹林和曹衮的母亲杜氏曾是吕布部下秦宜禄的妻子,曹操将她纳为妾,这使得曹林和曹衮的出身较为复杂,显然无法继承曹家的大业。曹干年幼,仅5岁,显然不具备继承之力;曹茂常年在外为非作歹,早已让朝中大臣和百姓反感;曹徽也因其不端的行为而失去父亲的青睐;曹彰虽然武艺超群,战功赫赫,但他更适合担任将军,而非接手父亲的政权。至于曹据、曹宇、曹峻、曹彪等人,因年龄、能力、威望等原因,也无法担任继承人。
因此,曹操最终只能从曹丕和曹植两人中做出选择。那么,为什么曹操最后选择了曹丕,而不是曹植呢?最直接的原因是曹植犯下了“夜闯司马门”的大错,这让曹操深感震惊,也导致了曹植彻底失去了继承权。根据东汉的礼法,皇宫中的司马门只有皇帝才能乘车通过,其他人只能步行,而曹植竟然在公元216年醉酒后,驾驶马车穿过了司马门,这一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当这一事件曝光后,许多人认为曹植这是在背后代表曹操行动,结果不仅让曹操精心塑造的“辅佐汉室”的形象遭到破坏,也让他在朝堂上显得极为被动。毕竟,尽管实权在握,曹操仍然需要顾及汉献帝的名义地位。
这件事让曹操对曹植的看法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此,曹植再也没有机会继承曹操的基业。最终,曹操只能将继承人选定在了曹丕身上,曹丕因此成为了魏国的奠基人,也就是后来的魏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