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鲜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历朝史籍都记载得相当明确,展现了一段复杂而多变的历史脉络。
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朝鲜曾短暂归属燕国的管辖。为了更好地治理这片土地,燕国向朝鲜派遣了官员,并修建了城池。燕国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以便能更高效地管理。可是,随着燕国的衰弱和中原形势的剧变,燕国最终灭亡,朝鲜则落入秦国的掌控之下。秦朝的统一虽然为中原带来安定,但朝鲜的命运却因此发生了转折。
汉朝建立后,朝鲜暂时归属于燕王的管辖。然而,燕王卢绾的叛变将朝鲜推入了更为动荡的局面。卢绾逃往匈奴,朝鲜一度成为没有主人的孤岛。正是在这段混乱时期,卫满,这位历史人物开始崭露头角。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力量,聚集了一批追随者,越过鸭绿江,击败了朝鲜的各路势力,最终成为朝鲜的新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满向汉朝表示效忠,汉朝也正式承认了他在朝鲜的统治地位。
到了汉武帝时期,朝鲜王位已经传给了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卫右渠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常常在辽东地区与汉朝民众接触,并频繁地招揽汉人移居朝鲜,但始终没有按规定前往长安朝见天子,这令汉朝当局开始怀疑朝鲜有不可控的动向。为了敲打朝鲜,汉武帝在元封二年派遣了使者涉何前去朝鲜。
然而,朝鲜王卫右渠却采取了拖延战术,无论如何找借口拒绝见涉何。涉何一怒之下,决定回国。然而,当他临走时,朝鲜王竟派遣军队陪送,反而给了涉何一个出其不意的机会。在离开朝鲜边境时,涉何突然袭击,杀死了负责送行的朝鲜将领,迅速渡江返回大汉。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大为赞赏,封涉何为都尉,驻守辽东。
朝鲜王卫右渠得知自己的将军被杀,不甘心受辱,决定报仇。他派兵对辽东发动攻击,并成功杀死了涉何。然而,这一举动在汉武帝眼中则被视为侵略行为,随即他下令派遣楼船将军杨仆和荀彘联合讨伐朝鲜。
汉军集结,向朝鲜进军。朝鲜王卫右渠知道形势危急,动员起了全境精锐之兵,准备和汉军一决高下。尽管汉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但在初期的战斗中,杨仆指挥的水军遭遇了朝鲜的伏击,惨败而归。杨仆不得不藏匿于朝鲜的大山中十多天,勉强才集结残兵撤退。与此同时,荀彘的步兵团也在鸭绿江一带接连失利,战局一度陷入僵局。
局势严峻,汉武帝决定派卫山作为使者前去与朝鲜谈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战争失利,但汉朝作为大国,依旧具备强大的威慑力,朝鲜方面在战争暂时取得优势的情况下,仍然有一定的谈判筹码。经过卫山的交涉,朝鲜王最终同意投降,并派遣太子带着大量物资前往汉朝。
然而,朝鲜王心有疑虑,担心卫山会像涉何那样中途下手,于是派遣一万士兵保护太子,以防万一。可当太子抵达鸭绿江边时,荀彘警觉到异样,要求太子下令解除武装,但太子不敢冒险,决定带着军队回去。朝鲜王显然没有放弃抵抗的打算,汉朝的军队随后恢复了攻势。
随着战事不断升级,汉武帝决定加派兵力,荀彘带领的军队突破了鸭绿江,并最终逼近朝鲜的首都。此时,杨仆和荀彘两军合并,朝鲜的抵抗越来越激烈。双方在城下对峙了数月之久,战况胶着。最终,由于荀彘在军中精锐和兵员上的优势,他决定发动最后的总攻。
尽管朝鲜王誓死抵抗,但朝鲜国内的大臣却开始动摇。丞相路人和韩阴等人背叛朝鲜,偷偷投降汉朝。最终,卫右渠被亲信暗杀,朝鲜彻底失去统治力量。然而,朝鲜王城依旧未能彻底攻陷,朝鲜王的部下成己再度集结反抗。
直到汉军通过朝鲜已经投降的大臣联系,成功打击了成己,朝鲜这场内战才算最终结束。尽管汉朝最终战胜,但这场战争并非以一种光彩的方式取得,经过多次反复和内外勾结,胜利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
最终,朝鲜的旧王国不再复存在,汉武帝将其划分为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个郡,朝鲜不再是汉朝的属国,而是直接成为了汉朝的郡县。朝鲜的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深远的转变,汉朝的影响力彻底覆盖了这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