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人曾言,如果柴荣能够多活几年,或许两宋的局势将会截然不同。或许就不会有那种即便富裕却依旧弱小的两宋,更不会出现外敌肆意割取土地,燕云十六州也可能早在他的时代就已重新回归,直到明朝才收回的局面。
公元954年,后周的创立者、太祖郭威去世,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当时柴荣年仅33岁,他胸怀壮志,立下誓言要用十年时间打下天下,再用十年时间休养生息,最后再花十年治理国家,建立一个太平盛世。这一宏图成为了大周政权的基本国策。面对北方日益强大的辽国,柴荣坚决主张采取战争手段进行对抗。他发起了连续不断的战争,屡次攻占辽国的土地,并成功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
到了959年,柴荣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他带领大军行进的途中依旧未曾忘记处理来自各地的公文。某天,他打开装满公文的皮袋,一块木牌意外掉了出来,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这让柴荣感到极为震惊,他意识到自己的贴身卫队长官张永德,竟有了不寻常的想法。为防万一,柴荣随即将张永德免职,改由赵匡胤接任。然而,柴荣没想到的是,未来的“点检”竟然不是自己信任的张永德,而是他一手提拔的赵匡胤。
在此后不久,柴荣因病重被迫暂停了北伐,开始返朝。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正是赵匡胤,他的部下,后来却登上了皇位。公元959年9月,柴荣去世,年仅6岁的太子柴宗训继位,太后则代为辅政。赵匡胤在军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公元960年正月,契丹趁机来犯,赵匡胤受命带兵出征。当赵匡胤拿到兵符之后,命令大军行进20里后停驻,在陈桥驿扎营。就在这一夜,赵匡胤在一众部下的支持下,被迫“黄袍加身”,众将领一致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带着大军“威胁”着回到京城,迫使柴宗训禅位给他,改国号为宋。陈桥兵变一事发生后,赵匡胤一直记得自己对郭威和柴荣的恩情,因此他发誓:“凡是柴氏子孙,不管罪行多重,都不施以极刑,谋逆罪犯也仅赐死,而绝不斩首示众,更不株连。”
但后来的柴氏后代,究竟有怎样的命运呢?早在郭威起兵之前,他的亲生儿子就被后汉隐帝所杀,仅剩柴荣一人继承了皇位。而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同样未能逃脱命运的厄运,他们都遭遇了残忍的杀害。柴荣去世时,留下的继承人只有年幼的柴宗训,这也为后来的朝政带来了不少隐忧。
柴荣有四个儿子,其中柴宗训最终继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一任皇帝,其余三位儿子则被封为王。然而,即便如此,他们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柴宗训继位后不久被封为郑王,但不幸的是,他在20岁时便去世,且死因与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有关。纪王柴熙谨也早逝,且未能在宋朝的初期看见自己的命运得到逆转。而蕲王柴熙诲则被北宋开国功臣卢琰收养,改名卢璇。卢琰曾跟随郭威、柴荣征战四方,而后来为了报答恩情,他便收养了柴熙诲,并带着他隐居浙江,直至宋真宗时期才重新出仕。卢璇在官场逐渐崭露头角,最终被任命为殿前防御使,封号武烈侯。今天,浙江一带的许多卢姓人家,便是卢璇的后裔。
至于曹王柴熙让,在陈桥兵变后,他被忠心的部下救出皇宫,逃亡至河北沧州,并在那里世代定居,直到北宋末年,他的子孙才揭开家族的秘密,带着家人返回山西临汾。从此,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人家,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后裔。
综上所述,虽然赵匡胤在夺取皇位后并没有对柴氏后代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虽然柴宗训和柴熙谨的早逝有着被加害的嫌疑,但赵匡胤并没有采取极端手段去赶尽杀绝。类似于他“杯酒释兵权”时的宽容与智慧,赵匡胤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却避免了血腥的冲突。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改朝换代而不流血的事例并不多,因此赵匡胤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深思与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