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历史上,虽然名将不少,但优秀的军事人才却并不常见,尤其是在仁宗朝之后,除了有名的狄青,几乎没有再涌现出可与之匹敌的将领。然而,实际上在那个时期,还有一位同样出色的武将,他的军事才能与狄青不相上下,他就是郭逵。
郭逵字仲通,和狄青在当时的军事界声名显赫。郭逵的长兄郭遵也是一位英雄,将军,他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最终不幸战死。为了慰问郭家,仁宗帝特别录用郭逵为三班奉职,虽然郭逵是通过荫官制度被任用,但他凭借自身的才干和卓越表现,逐渐赢得了范仲淹等权臣的赏识和重用。
在宋神宗即位后,郭逵的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高峰。他被调任为真定路兵马监押,因其出色地平定了保州兵变,受到了朝廷的表彰。随后,郭逵升任閤门祗候、环庆路兵马都监。1076年,交趾(今越南)屡屡侵犯宋朝边境,甚至占领了钦州和廉州,最后甚至攻占了邕州(今南宁),邕州的知州苏缄被杀害,宋军和百姓损失惨重,达五万多人。
得知这一消息后,宋神宗命令郭逵担任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负责南征交趾的战事。郭逵不仅是总指挥,还兼任荆湖南北路和广南东西路的宣抚使,领导着十万大军向交趾进发。然而,初期战斗进展并不顺利。由于北方兵马水土不服,士气低落,郭逵的队伍在抵达交趾之前便遭遇了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为了调整军队状态,郭逵不得不暂停前进,利用这一时间在邕州征募了当地的诸峒部族兵,等待天气转凉后才继续行进。
交趾得知宋军的进攻后,立即派遣了战象来对抗宋军。面对这支庞大的“铁骑”,郭逵果断下令用强弓硬弩射击,甚至亲自指挥士兵用刀砍象鼻,成功地激起了象群的恐慌,使得它们自相践踏。趁此机会,郭逵指挥宋军大破交趾军,战局一度逆转。
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郭逵的军队终于抵达富良江北岸,距离交趾的都城升龙(今河内)仅有数十里。然而,宋朝的水军还未赶到,郭逵决定派遣王进率领500人偷渡,但不幸被交趾伏兵围攻,导致全军覆没。面对这种困境,郭逵巧妙地采取了假意撤退的策略,引诱交趾主力追击,最终成功将其引入伏击圈,几乎全歼交趾军。富良江的江水被尸体堵塞,三天未曾流动。
战斗胜利后,郭逵成功俘虏了交趾的洪真太子。交趾王李乾德深感恐惧,立即上表请求投降,并割让苏州、茂州、思琅、门谅、广源五州作为赔偿。宋神宗得知消息后命令郭逵攻占交趾的首都升龙,但郭逵深知宋军已经疲惫不堪,粮草即将耗尽,若继续作战恐怕会付出更大代价。为了保护士兵的生命,郭逵果断选择了撤军,返回北方。
这一决策虽然让宋神宗极为不满,最终将郭逵贬为宣徽南院使,雄武军留后,调至西京任职。神宗的这一决策,既因为郭逵撤兵让朝廷失望,也因为他功高盖主,威胁到当时宋朝士大夫阶层的利益。郭逵的战功卓著,虽有遗憾,却依旧未受到过于严重的惩罚,与狄青的遭遇相比,他算是幸运的。
此后,郭逵退居闲职,生活平静。宋哲宗即位后,郭逵极力请求回乡养老,并于1088年在洛阳家中病逝,享年67岁。郭逵的一生,虽充满波折,但也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和非凡的胸怀,他的退出并不完全是一种失败,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他深谋远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