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4年,李世民亲自带领大军远征辽东,为了确保能顺利完成任务,他特别邀请了年事已高的李靖随行。然而,李靖因年老多病,不愿再出征,于是李世民亲自登门拜访。面对李靖,李世民特意提到了历史上司马懿的例子,他说:“你看,司马懿在七十岁高龄时,身体虚弱,却依旧能篡位,这可是了不起的智慧,你要好好考虑啊!”李靖听后心头一震,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立刻从床上爬起,决定随李世民出征。
尽管李世民深知李靖身体状况堪忧,但他仍不放心地坚持让李靖同行。李世民之所以如此执着,并非单纯因为李靖的军功,而是因为他深知李靖是唐朝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人物。李靖的军事才能在唐朝的崛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李世民非常依赖他。一路跋涉至湘中,李世民终于发现李靖的身体情况日益严重,才决定让他回家休息。
为什么李世民如此在意李靖呢?这与唐朝平定天下的两大功臣密切相关。北方的平定几乎是由李世民亲自领导,而南方的统一则是李靖的杰出贡献。李渊曾在多次场合中称赞李靖的功绩,他认为李靖的成就甚至超过了韩信、白起、卫青和霍去病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英雄。
事实上,尽管李世民在北方的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李靖在南方的作战难度要更高。尤其是当时北方人口远超南方,李世民亲自出征的难度自然不容小觑。然而,李世民作为帝王,已不能时时亲自挂帅指挥,因此在实际作战中,更多的是由李靖来指挥和部署战斗。
贞观四年,李靖带领3000名精锐骑兵出征恶阳岭,之后又顺利攻占阴山,彻底打败了东突厥。若单从军事功绩上看,李靖无疑比李世民还要卓越。《智囊全集》中记载了一次李靖治军不严的事件。当时,有人向李世民告发李靖纵容部下抢夺财物,李世民一度想要惩罚李靖,但李靖为部下苦苦求情,李世民最终决定宽容他。李世民感慨道:“史万岁虽击败了达头可汗,但隋朝却因杀功臣而自灭。你虽有治军不严之过,但灭突厥之功不可磨灭,因此我决定赦免你。”
李世民的这番话不仅表现了他对李靖军事才能的尊重,也体现了他如何运用权力来平衡李靖的声望和实权。李靖自然清楚李世民的意图,他选择辞去职务,表示自己因病无法继续任职。李世民表面上同意,内心却很高兴。然而,没过多久,青藏高原的吐谷浑再次犯边,李世民只得重新启用李靖。虽然已经64岁,李靖依然带领大军击败了吐谷浑,令人叹为观止。
当时,大家认为李靖应当已完成使命,但李靖却认为应继续追击敌军,最终在乌海成功捉拿吐谷浑的可汗,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李世民对李靖的赞誉不绝于口,称他是“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功高至伟”。
尽管李靖功高盖主,他始终保持谦虚和低调。每次胜利后,他都会迅速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多接触。《智囊全集》曾提到:李靖封闭门窗,连亲戚朋友都不能随意进出。李世民对此十分钦佩,甚至在李靖的妻子去世时亲自前去慰问。即便如此,李靖依旧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并且在李世民的宠爱下度过了余生,直到79岁高龄去世。
李靖虽在军事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始终保持谨慎和谦和,因此能够在晚年保持与李世民的良好关系。李靖深知功高盖主的危害,所以即使在最顶峰的时候,他依旧避免炫耀功绩,保持低调。他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战争中,也表现在如何适时的进退。最终,这份智慧让他能够享年79岁,而不是像韩信那样英年早逝。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对李靖的评价颇高,他称李靖“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李靖不仅能带领千军万马迅速出击,像雷霆般震慑敌人,又能在战功显赫之后保持谦逊不傲,始终如一的谨慎与低调。这种智慧和远见,使得李靖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李靖的生平和事迹,尤其是他能在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中保持自持,恪守“进退有度”的原则,值得我们在现代职场和生活中学习与借鉴。《智囊全集》作为一本智慧宝典,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依旧能够给今天的我们提供无穷的智慧,帮助我们在复杂的职场和人生道路中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