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元年,即1457年,正值明英宗复辟之际。在这一期间,明英宗朱祁镇的权臣石亨等人,联手构陷忠臣于谦,声称他图谋立襄王之子,致使这位忠诚的臣子最终含冤遭害。实际上,于谦为了国家而不惜牺牲个人安危,他从未自夸功劳。他的生活俭朴无华,居所虽简陋,却足以遮风挡雨。于谦与明代宗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率领22万大军,严阵以待于北京的九门外,共同抵御瓦剌的入侵,成功将明朝从灭亡的边缘拉回。因此,一个如此忠贞的臣子,明英宗朱祁镇难道不能看出他的价值?其实,朱祁镇心知肚明于谦的功劳,却因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恐惧而做出了极端的决定。
为了理解朱祁镇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他的生平。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亦是朱祁钰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在年仅九岁时登基,年号“正统”,但国家大事均由太皇太后张氏掌控,而明中期的三位贤臣继续执政。随后的岁月,张氏去世、三杨罢政,朱祁镇不得不依赖于宦官王振,结果导致宦官专权加剧。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朱祁镇沦为瓦剌的俘虏,他的弟弟朱祁钰趁机登基,改元景泰。待到英宗回到京城,便遭朱祁钰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石亨与同僚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再度复位,年号更改为天顺。这样的风波,使他的前半生颇为坎坷:曾一度失去权力又经历被俘的屈辱,因此,当他再次坐上皇位,他便不愿意再留下任何威胁他的隐患。
那么,于谦究竟威胁了什么呢?起初,朱祁镇并没有杀掉于谦的打算。当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建议他处决于谦时,朱祁镇仅冷冷回应道:“谦实有功。”这句话表面上是对于谦的肯定,内心深处朱祁镇并不想与于谦为敌。然而,徐有贞紧接着警告道:“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朱祁镇的神经,因为明朝极为重视道德正统性。朱祁镇曾以“正统”作为年号,对于诸如夺取汗位时的正当性他极为敏感,因此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残忍地铲除于谦。尽管于谦当时拥有强大的兵权,绝对有能力反抗皇权,然而他选择了自我了结,足以看出他对政权正统性的敏锐理解。最终,这位忠义的士大夫就这样以悲剧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朱祁镇对杀害于谦感到深深后悔,但他对此无能为力。继他之后的明朝历代皇帝,皆努力为于谦正名。在明宪宗时期,于谦得以恢复官职并接受祭奠,而在弘治二年(1489年),他被追谥为肃愍。至明神宗时期,谥号改为忠肃。尽管朱祁镇在位期间任用了诸如李贤等贤臣,改革残酷的殉葬制度等一系列善举,但冤杀于谦,依旧成为他一生中无法洗刷的历史污点,使他成为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最后,不妨分享一下于谦的千古绝吟《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与岳飞、张煌言共称“西湖三杰”的于谦,将永载于后世人民的心中,成为忠诚与清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