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女子穿着轻薄、歌舞升平,仿佛全社会都弥漫着一股“开放”的气息。但如果你以为唐朝的开放只是衣着暴露、风气自由,那就太小看这个盛世了。
事实上,唐朝的开放程度远超现代人想象,不仅包容异族、畅通国际,甚至在婚姻、宗教、思想等领域都走在时代前列。为什么外国人能在长安当官?
开元二十三年的某个春日,寿王府里正在举办一场寻常的家宴。年轻貌美的寿王妃杨玉环正在为公公唐玄宗斟酒。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场景,却成了一段惊世骇俗爱情故事的开端。
唐玄宗李隆基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按理说早就过了春心萌动的年纪。可当他看到儿媳妇杨玉环那曼妙的身姿、如花的容颜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此女若非天人,怎会如此动人心魄?"唐玄宗心里这么想着,手里的酒杯都忘了放下。
这事儿搁在别的朝代,皇帝就算心动也得憋着。毕竟这可是自己的儿媳妇啊!可唐朝不一样,唐玄宗硬是想出了个"妙计"——先让杨玉环出家当道姑,改名太真,断了和寿王的关系。过了段时间,再以"太真道姑"的身份把她接进宫。
寿王呢?敢怒不敢言,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杨玉环从此成了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的就是她。这段公公抢儿媳的故事,放在今天绝对能上热搜榜首,可在唐朝,大家最多背地里议论几句,表面上该干嘛干嘛。
我觉得这事儿反映出唐朝皇室的一个特点——想要什么就去争取,管他什么伦理道德。这种"任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老百姓一看,连皇帝都这么"不讲究",咱们还装什么正经呢?
说到唐朝的开放,就不能不提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经历比任何宫斗剧都精彩。
贞观十一年,十四岁的武媚娘进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才人这个位分不高不低,说白了就是个高级宫女。
李世民给她起了个昵称叫"媚娘",听起来挺宠爱,实际上也就那么回事儿。武媚娘在太宗身边待了十二年,始终没能更进一步。
转机出现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当时的太子李治经常来探望父皲,一来二去就和武媚娘看对了眼。两人偷偷摸摸地谈起了恋爱,这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儿。
李世民驾崩后,按照规矩,没有子嗣的妃嫔都要出家。武媚娘被送到感业寺当尼姑,法号"明空"。要是换了别人,这辈子可能就这么完了。可武媚娘不一样,她知道李治还惦记着她。
果然,李治登基后没多久,就找了个借口把武媚娘从寺里接了出来。先是封为昭仪,后来又立为皇后。你想想,一个女人先是公公的小老婆,后来又成了儿子的正妻,这关系够乱的吧?
更绝的是,武则天当上皇后后,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李治去世后,她干脆自己当起了皇帝,改国号为周。一个女人能在男权社会里爬到权力的最顶端,除了她个人的能力和手段,也离不开唐朝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我认为武则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唐朝给了女性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她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虽然武则天的手段有时候很残酷,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确实是个有本事的统治者。
要说唐朝女性有多自由,看看她们的穿着打扮就知道了。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太平公主——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女儿。
有一回宫里办家宴,太平公主大摇大摆地穿了一身男装就来了。紫色的圆领袍,黑色的幞头,腰间还别着一把佩剑,活脱脱一个英俊少年的模样。
唐高宗看到女儿这身打扮,不但没生气,反而笑着问:"我的小公主,今儿个怎么又扮成男儿身了?"
太平公主潇洒地一甩袖子:"父皇,儿臣觉得男装方便,骑马射箭都不碍事。再说了,穿什么是我的自由,您说是不是?"
这要是在别的朝代,公主敢这么跟皇帝说话,早就被训斥了。可唐高宗呢,摸摸胡子说:"说得有理,你高兴就好。"
太平公主的男装打扮很快在长安城里流行起来。大街上经常能看到穿着男装的女子,有的还学男人的样子,大大咧咧地进酒楼喝酒。
除了男装,唐朝女性的日常服装也相当"前卫"。她们喜欢穿低胸的短袄,外面罩一件薄如蝉翼的纱衣。
走起路来若隐若现的,比现代的某些时装还要大胆。当时有个诗人看到这种景象,忍不住写道:"粉胸半掩疑晴雪",意思是说女子露出的胸部白得像雪一样。
这种穿衣风格在唐朝不但不会被人说三道四,反而被认为是美的体现。我觉得这充分说明了唐朝人的审美观念很开放,不像后来的朝代那样保守。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这在古代是很难得的。
唐朝的开放不仅体现在社会风气上,在用人方面也是相当大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外国人当大官。
贞观年间,有个叫阿史那社尔的突厥人投靠了唐朝。按理说,一个"蛮夷"能在中原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可唐太宗偏偏看中了他的才能,不但给他高官厚禄,还把他当成心腹大臣。
阿史那社尔也争气,帮着唐朝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官至右卫大将军,死后还陪葬昭陵,这待遇比很多汉人大臣都高。
还有个更绝的,一个叫李元谅的人,他爹是安息国(今伊朗一带)的王子。李元谅在唐朝当官当到了宰相级别,掌管着国家大事。一个外国人的后代能爬到这个位置,搁在别的朝代想都不敢想。
唐朝为啥敢这么用人?说白了就是自信。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有足够的底气接纳不同背景的人才。朝廷的态度很明确:不管你是哪国人,只要有本事,就能得到重用。
这种开放的用人政策带来了什么好处?人才济济啊!各国的能人纷纷来投,带来了不同的技术、文化和理念。唐朝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跟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是分不开的。
说到唐朝的开放,就不能不提对外贸易。当时的广州港口,简直就是个小联合国。
唐朝政府在广州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这个机构的设立可不简单,它代表着朝廷对国际贸易的重视。
每年朝廷都要从国库里拨出一万三千石粮食,专门用来招待外国商人。这是什么概念?一石粮食够一个成年人吃一个月,一万三千石就是一千多人一年的口粮。朝廷舍得花这么大本钱,就是为了让外商感受到大唐的诚意。
到了武则天时期,这套系统更加完善了。不同国家的商人来了,招待的标准都不一样。比如波斯商人喜欢吃羊肉,就多准备羊肉;天竺(印度)商人吃素的多,就准备素食。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让外商感觉宾至如归。
更重要的是,唐朝还出台了保护外商的法律。地方官员不能随便向外商收税,更不能刁难勒索。有个阿拉伯商人的日记里写道:"大唐的官员对我们很友好,从来不会无故找麻烦。"
这种开放的贸易政策带来了什么?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金发碧眼的胡商。他们带来了香料、宝石、玻璃器皿等稀罕物,也把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带到了世界各地。
我认为唐朝的商业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像后来的明清,搞什么闭关锁国,结果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最后被西方列强打得满地找牙。
唐朝的故事讲完了,你是不是也想穿越回去看看?那个时代的人活得真叫一个潇洒,女人可以当皇帝,外国人能做宰相,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做生意就做生意。
虽然有些事情放在今天看起来挺离谱的,但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精神,造就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历史总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得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
信息来源: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唐会要》
《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