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商鞅变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认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这一改革不仅推动了秦国的强盛,也使商鞅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然而,鲜有人知道商鞅的本名其实是公孙鞅。他在秦国实施变法,使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受到秦孝公的极大赏识,并被赐封为“商”。随后,人们便习惯称他为商鞅,以示尊重和纪念。
尽管商鞅的变法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他的结局却非常悲惨。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登基的首项决定竟然是惩治商鞅。事情的经过颇为复杂。商鞅在推行变法时,采用了严厉的轻罪重罚措施和连坐法,这无疑激怒了很多贵族。秦惠文王在继位后,很快便在权臣们的怂恿下,将商鞅视作眼中钉,不幸落入了陷阱,最终惨死。
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备受宠爱,但也因触犯一些权贵而积怨较深,其中就包括秦惠文王。商鞅曾对秦惠文王的老师施以重刑,这成了他日后被报复的伏笔。当秦惠文王继位,高层宫廷中人们开始散布关于商鞅图谋造反的谣言,借此机会,秦惠文王下令逮捕他。商鞅闻讯后,心急如焚,连夜潜逃,却因急忙而忘记携带必要的身份凭证。尽管他已逃到边关,然而当地的客栈却拒绝接纳他,告知他如果没有凭证就不能入住,因为如拒绝实施商君所定的连坐制度,将要面临严重后果。想想看,商鞅本是法令的制定者,却被他所推行的制度拒之门外,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然而即使如此,商鞅也能无怨无悔地面对自己的结局。
在商鞅的逃亡期间,魏国并没有给予他庇护,他无奈之下只得返回自己的封地。尽管商鞅极力躲避,但秦惠文王的追兵迅速找到了他,最终将商鞅抓获并杀害,其尸体被送回秦国进行车裂。而根据商鞅所推行的连坐法,商鞅的家人亦遭到大屠杀,这一结局让人感到无比心痛。
商鞅被视为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许多人对此充满好奇,想要探究他的思想来源于何处。对此,学界对此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首先,有人认为他的指导教师是公叔痤,商鞅受到了李悝变法的深远影响,对法家思想十分崇尚,早年在魏国辅佐公叔痤。其次,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商鞅的思想源自于鬼谷子,然而这一观点却缺乏充分证据,因为关于鬼谷子门徒的记载丰富,而商鞅并未出现在其中。这一段复杂的历史,至今仍然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