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大V卢克文在新一期的视频中谈到了中美六代机竞争的问题,并不禁感慨:“历史的进程有时令人震撼,变化之快常常超出我们的预期。战国七雄并立到汉朝建立,时隔仅28年;南宋崖山灭亡至汉人收复北京,前后不过89年;从国军豫湘桂大溃败到中国在朝鲜击败美军,仅仅经过了6年;从南海中国二代机与美军碰撞,到五代机横空出世,10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从中国第一款六代机亮相到第三款六代机成功试飞,竟只用了短短8个月。”
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款六代机接连升空,那种激动的心情自然是无法言喻的。
回想往昔,当我们还小的时候,谈论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时,往往会指着军事杂志上展示的美军战机。那时,能够口齿清晰地列举这些战机的性能和特点,真是令人感到无比自豪和酷炫。
而现在,当我们的孩子谈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战机时,他们一定会提到网上流传的六代机视频。这一转变,充分证明了我们在航空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我们能够如此轻松地让六代机升空,而“强如”美国这样的大国,其六代机却仍然停留在PPT阶段?而英国、法国、印度这些国家,看似技术强大,实际上连五代机都没有研制成功,甚至连三代机和四代机的设计制造能力都有所欠缺。
实际上,六代机的研制对于中国来说或许并非难事,而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却是个极具挑战的任务。因为,所谓的“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先进战斗机的制造,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强弱。
曾几何时,美国的工业实力雄厚,堪称世界的工业巨擘。但如今,时光已过去多年,美国的工业能力早已大不如前。如今的美国,与冷战时期的美国相比,工业基础下滑的幅度可谓显著。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仅有的超级大国之一,工业力量庞大且领先世界。与苏联不同,美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但其强大的工业仍然领先全球。特别是美国在二战中,通过大规模生产军火和接纳欧洲的产业迁移,积累了大量财富和技术,奠定了其工业霸主地位。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全球经济的转型,很多产业资本开始流向其他国家。美国曾因其强大的工业而支撑了美元的全球霸权,但随着产业的外迁,美元的地位和美国的工业实力也逐渐削弱。
与此同时,金融资本的崛起使得美国逐步走向了以金融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但这也导致了制造业的空心化。美国国内的高技术人才逐渐流失,劳动力市场中,除了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外,其它领域的美国人几乎无力竞争。今天的美国,唯有半导体行业还能代表其工业实力。
如今,美国急于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投资,试图通过自动化替代技术工人,以弥补产业空心化带来的人才缺失。然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并非没有挑战。基于当前半导体技术的局限,摩尔定律已渐趋无效,未来的算力瓶颈可能会成为美国工业复兴的重大障碍。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技术工人,尤其是在制造高精度战斗机时,很多工艺仍需要人工来完成。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优势愈加明显。
中国曾因工业落后而备受屈辱,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朝着强大工业国的目标奋进。尽管早期技术封锁令我们一度难以接触到世界先进的工业技术,但这并没有阻挡我们自我发展。在长期的努力下,中国不仅在技术上逐渐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在工业规模上也稳步提升,成为了全球产业链的核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力量和庞大的市场基础。数十年间,我们不仅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还通过引进外资、吸纳先进技术,快速提升了自身的工业制造能力。如今,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中国都已经迈入了全球第一梯队。
即便在半导体行业,我们与美国仍有差距,但在其他许多高技术行业,中国的进步速度已经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比如,在汽车工业上,曾几何时,我们只能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背后追赶。但随着电动汽车时代的来临,中国车企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崭露头角。
同样,正是因为我们的工业技术日益强大,才使得六代机的研制变得如此轻松。从设计到制造,中国在战斗机各个环节的技术已经没有任何瓶颈。特别是发动机领域,随着WS-15发动机的成功研发,歼-20不仅达到了五代机的顶尖水平,也为六代机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国的六代机已经翱翔蓝天,而美国的六代机仍然停留在PPT阶段。只要我们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巩固工业规模优势,未来不仅是六代机,更多更为先进的战斗机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