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度,只有周天子有权称王,而其他的诸侯则被划分为公、侯、伯、子和男五个等级。在这个体系下,秦国的起源相对较为卑微,最初其部族被周天子任命为养马的任务,因表现出色而获得了封赏。后来,周平王东迁之时,秦国出兵护送,并因此被封为诸侯,逐渐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
嬴驷的父亲是秦孝公,他信任并任用改革家商鞅,对秦国进行了深远的变法革新。在秦孝公的治理下,国家经历了重大的转型,新法则使得秦国的统治日益巩固,百姓们积极参与生产,士兵们也在战场上表现得无比英勇,秦国的综合国力愈加强盛,逐步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诸侯国。
然而,秦孝公去世后,年仅十九岁的太子嬴驷登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主持变法的商鞅施以车裂之刑。对此的解释可以追溯到商鞅的变法进程当中,所采取的众多措施严重侵害了秦国世家贵族的利益。随着孝公去世,保守派的贵族们对于变法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和报复的意图。此外,商鞅的影响力在秦国逐渐增强,使得嬴驷对其感到威胁,因而采取了果断的手段去除异己,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了安抚那些因商鞅变法所受损失的世家贵族,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嬴驷以谋反的罪名处决了商鞅。然而,他心知肚明,正是新法让秦国富有与强盛,因此在商鞅死后,新法仍然得以保留下来。登基三年后,伴随着秦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嬴驷最终决定自称王,改号为“秦惠文王”。他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王,此举不仅昭示了秦国的强大,也体现了他心中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在秦惠文王的统治期间,他任命了张仪出任外交大使,致力于游说其他国家,成功拆散了六国之间的合纵联盟,让六国纷纷与秦国结成同盟,形成了“连横”策略。同时,他还命令公孙衍和司马错等将领进行北伐,征讨义渠,西征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进一步扩张了秦国的统治范围与实力,为秦国最终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11年,嬴驷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后人尊称其为“惠文王”,葬于公陵。太子嬴荡继位,成为秦武王,但因在举鼎时意外重伤,仅四年就早逝。在此后的岁月里,秦国经历了四位国王的更替,直到秦惠文王的玄孙嬴政登基,他们终于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业,随之,嬴政以“始皇帝”的尊号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