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北击匈奴、南定南越,为汉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然而,在汉武帝的统一战争中,最后一场并非平定南越,而是平定闽越的战争。闽越政权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汉武帝如何平定这一政权的?
越国的历史渊源
历史记载表明,闽越地区的割据政权与春秋时期的越国可能有着某种联系。越国曾是春秋时期浙江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公元前5世纪,越国国力达到巅峰,越王勾践灭吴,统一了南方,并一度成为最强的诸侯之一。然而,随着勾践的死,越国逐渐衰弱,最终在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无疆败给楚国,越国被楚吞并。部分越国王族不甘屈服,逃至福建一带,与当地民众融合,逐步形成了闽越的割据势力。
秦朝与闽越的关系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后,闽越地区也被纳入秦朝版图。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设立闽中郡,并将当地首领驺无诸任命为郡长。然而,在秦朝灭亡后,驺无诸与另一位越王勾践后裔驺摇参加了反叛,协助项羽推翻秦朝。项羽未封两人为王,这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最终他们投靠了刘邦,参与楚汉争霸。在汉朝稳固政权后,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驺摇为东海王,形成了闽越政权。
七国之乱与闽越的参与
在西汉初期,汉景帝因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作为领头叛乱的诸侯王之一,也曾游说闽越王和东瓯王参战。闽越王没有加入叛乱,但东瓯王被劝说参战,并一度北上至长江修筑越城。七国之乱最终被平定,刘濞被杀,东瓯王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汉廷的宽恕,并被安置在庐江郡。
闽越的扩张与汉朝对抗
然而,在东瓯王与闽越政权的平静下,闽越的野心逐渐膨胀。公元前138年,闽越王邹郢因东瓯王曾杀其父,决定大举攻打东瓯。东瓯王请求汉廷援助,汉武帝从会稽郡发兵支援。经过短暂的战争,东瓯王最终放弃了与闽越对抗,主动迁移至庐江郡。此时,闽越政权几乎没有对手,扩展了对周边百越部落的统治。
闽越与南越的冲突
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邹郢发现南越国王赵眜继位,政治局势不稳,便动了吞并南越的念头。南越国则请求汉武帝出兵援助。面对闽越的侵略,汉武帝派遣大行令王恢、会稽郡的大农令韩安国等人讨伐闽越。尽管闽越与汉朝的力量不对等,但邹郢仍旧做出决策,尝试与汉军正面交锋。然而,面对汉军的强大压力,邹郢在公元前135年死于部下叛乱。
闽越政权的覆灭
在邹郢去世后,闽越出现了局势混乱。尽管汉武帝以“士卒劳累”为理由暂时未彻底攻占闽越,但对其政权的控制已经开始。汉武帝任命了丑为闽越王,而余善则控制了闽越的实际权力。数年后,余善自立为王,甚至宣布称帝,试图继续与汉朝对抗。然而,汉朝对其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汉军在公元前110年彻底打败了闽越,余善被杀,闽越政权宣告灭亡。汉武帝最终实现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闽越也彻底被纳入汉朝版图。
结语
汉武帝平定闽越,不仅是统一中原的重要成就,也为后来的南越平定奠定了基础。闽越政权的消失意味着汉朝对东南地区的完全控制,为汉朝的持续强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